吃过早餐的赵齐和李韶华驱车回到监测站,控制室里只有小敏一人在,不见其他人的身影。
“其他人呢?”赵齐问。
“这里太闷,出去透透气。”小敏说。
“也是,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你怎么没出去走走?”赵齐问。
“我出去过了,这也刚回来!”小敏说。
赵齐和李韶华去到旁边的办公室,让小敏帮他们泡了茶送过去。
赵齐坐在办公桌后面,李韶华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两人都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小敏端着茶进来,放在办公桌上。赵齐喝了一口说:“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真如我们看到的这样吗?”李韶华回到。
这个问题很有哲理,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大家都知道一厘米是多长。如果有能力把两个人脑中的一厘米概念取出来,就会发现虽然同是一厘米可是长度却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参照标杆,这个在每个人脑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任何人对于一厘米都不会有冲突。这就是说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下,应该问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从这个信号的出现,对它的研究越深入,大家就会越迷茫,甚至会自我怀疑。李韶华就已经开始有点神经衰弱了。
这个问题赵齐回答不出来,应该说他知道答案,但是他不敢说。看着李韶华的状态,赵齐觉得他是不是已经陷入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中。
或许在外人看来李韶华有点精神异常,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必须让自己进入这样一个状态,一个完全把自己丢掉的状态。
“赵齐!你觉得这次在月球上会有什么发现!”李韶华说。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称呼自己了,这让赵齐又掉惊讶。不过对于他的问题赵齐倒是有自己的想法。
“这次探测的目的是为了瞭解月球的实际密度和质量,来计算出月球内部的情况……”
“所以你相信我说的话吗?”
“那句话?”
“所有的,有关月球和那个信号的?”李韶华说。
其实这个问题赵齐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不完全相信李韶华有关那个信号的想法,和月球空心论。不过看着李韶华现在的状态,他不知道怎么说。
“不完全同意?”赵齐说。
“哪些是你同意的?”李韶华说。
是啊哪些是同意的,哪些又是不同意的,这让他一时也说不出来。赵齐这样反问自己,我是不同意还是不愿意同意。还是说我害怕他说的是对的,所以不同意。
“嗯………………”
李韶华看着赵齐,他的眼神里有种期待又有点无奈,他期待的是赵齐可以肯定的告诉他,我不同意你说的。无奈的是他知道赵齐不会这么说,多年的朋友他们互相都瞭解对方。
“还记得我对那个信号的猜测吗?对它越深入的研究,我越希望我是错的。”李韶华说。
“你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赵齐说。
“我说过那个信号是直接发送给人类的,这个信号不符合我们已知的一些规则,如果这些规则是宇宙通用且统一的,那这个信号就不是在这个宇宙中产生的,而是从另外一个世界传来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可能只是高等文明实验室里的一个培养皿。”
这些话让赵齐觉得李韶华可能真的精神有点异常,他太沉迷了,把自己完全陷进去了,而他也知道,在一个秘密解开之前,他无法解脱。
在测控大厅里,周翔和同事换班,杨佳伟在大厅的一角,休息。他搬来几张椅子,把它们并在一起,自己躺在上面,他闭上眼睛准备好好睡一觉。
——杨佳伟看见自己站在月球上,探测器就在旁边,正在努力的工作着。他感觉自己有点飘,轻轻颠了一下,整个人都离开了地面,然后又落下来,他不敢用力跳。他抬起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接着抬起左脚向前迈一步,走着走着他开始奔跑起来,但是他一用力,脚下就打滑,根本跑不起来,还容易摔跤。最让他觉得新奇的是他发现自己不用呼吸,而且他也没有穿宇航服,但是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就在月球上。他走到探测器旁,看着钻杆呼呼地转着,储藏室里还剩下一半的钻杆,也就是说现在已经钻了有一百米了,离目的深度还有一半。他围着钻机转了一圈,他感到很欣慰,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在这样的情景下看到她。他抬起头看到了之前只能在大屏幕上看到的那个娇羞的少女,还是那么美,只是换了一个方向。有一点点阳光出现在他的视角边缘,抬头望去,眼光所能到的视界边一部分的月表已经被太阳照亮。——
正在沉迷在梦境中的杨佳伟被一阵警报声吵醒,他连忙坐起来,揉了揉眼睛跑到大屏幕前。
“怎么了?”杨佳伟问。
“钻机停机了!”工作人员说。
“停机?什么原因?”杨佳伟说。
“还不知道!”工作人员说。
杨佳伟绕道电脑前,查看探测器发回的所有数据。在一堆数据中发现了一条异常情况,杨佳伟把它点开,
‘钻头进给阻力超出安全值’
也就是说钻头磨损严重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了。这让杨佳伟觉得奇怪,之前在地球上测试过,这种钻头在连续钻孔24小时后依然能够继续使用,最后到42小时后才报警,为什么到月球上只能使用不到20个小时。
所有工程人员全部被叫到了现场开会。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之前有预案搭载了一个备用钻头。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在查看钻机发回的一些数据的时候发现四个支腿所承受的力不一样,虽然之间相差的并不是很大,但是也足已说明钻头出现了偏移,角度大概在3度左右,整个平台受力不均匀。从数字上来看,并不是很大,也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在查看了钻机从开钻到停机时所有的数据发现,这个偏移是从70米左右开始,所以说这3度的偏移距离只有30米,这就超出了百米5度的标准。之所以有个标准是因为,当时在制造钻机是为控制体积和重量,平台中存放钻杆的空间被设计的极其精密,钻杆在平台的存放方式和枪支的**类似。这个存放区域要求钻杆的弯曲程度为百米4度极限5度。所以现在这30米就达到了3度,说明最顶端的30钻杆弯曲程度已经超出了存放区的极限,放不进去了。从在地球上的实验来看,一颗钻头完全能够满足钻孔需求,最初的设是在完成钻孔了,抽出的钻杆不在回收而是直接扔在月表。可是现在的情况需要更换钻头,就需要回收钻杆,而有至少30根钻杆无法回收,如果抛掉,那最后钻孔深度就会减少30米。
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看有没有办法。
“小杨,你把现在的情况简单的说一下!”钟时昌说。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钻头磨损严重,需要更换!”杨佳伟说。
“我们不是有一个备用钻头吗。换上就好了”一名工程师说。
“如果只是更换钻头,那就简单了。”杨佳伟说。
“小杨,不要卖关子。”钟时昌说。
杨佳伟把数据放到大屏幕上说:“大家看一下这几个数据,这些是钻杆目前的状态,从这些数据看钻杆弯曲了3度,这里看起来还好,大家好看这个,从这里可以看出,钻杆前68米还是正常的,并没有明显弯曲,但是从68米开始,钻杆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弯曲,而这32米的弯曲程度达到3度,这已经超出了最初设定的百米5度的标准。更换钻头就要回收钻杆,很显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回收这十五根,可能是二十根,这些钻杆已经无法回收,如果强行回收,卡在存放区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卡死,整个任务就意味着失败。而抛掉则最终的孔深度达不到要求。”杨佳伟说。
这样一说,大家都明白了。
“我们在地球上不是测试过钻头,完全可以完成吗?为什么在月球上,这个钻头才钻到一半就无法使用了?”钟时昌说。
对于这个问题,杨佳伟无法回答,他也很想知道答案。
“难道月球上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比地球上的岩石还要硬的石头?”一名工程师说。
“这无法得知,为了控制探测器重量,上面除了钻机,就只有密度探测器,没有其他科学设备。”杨佳伟说。
“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回收还是抛弃这几根钻杆!”钟时昌说。
对于这点杨佳伟的提议说:“抛掉钻杆,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卡死的风险,为了这30米冒这个险不值得,二是不知道月表下是什么情况,这样的岩层还有多深,如果接下来的岩层都是这样的,那新钻头能达到的工作深度或许到不了一百米,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这二十根钻根,可能都钻不到要求的200米。”
“可是少了这30米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吗?”一名工程师说。
“肯定会有,对于这样的探测,当然是越深越好,可是现在的情况,我们只能这样做。”杨佳伟说。
这个问题就需要钟时昌来拍板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说话,有些低着头,有些看着他。
钟时昌点了一根菸,抽了起来。这是个棘手的问题,虽然这30米看起来不多,但对最终的结果会有天壤之别,这会让误差变大。可是强行回收这几根钻杆,一旦卡死,整个计划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失败了,权衡轻重之下,钟时昌心里已经有数。抽完烟后,钟时昌说:“把电话给我!”
钟时昌拿过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打给国务院的。很快电话通了,钟时昌把现在的情况向对方说明。
“这个情况,我瞭解了,在这方面我不是专业的,我相信在你心里已经做出正确的选择,你给我打这个电话,只是为了跟我说一声,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都相信你!放心去做吧!”电话里的人说。
挂断电话后,钟时昌停了一会儿说:“抛掉吧!”
杨佳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向探测器发出指令,几分钟后,大屏幕的画面显示钻杆开始回退,钻杆一根根回到存放区。回收预计需要30到40分钟,所有人都在大厅等着,等着那最后的4根钻杆,是否像预计的那样。
钻杆一根一根的回收,屏幕上显示着回收的数量,5……6……7……8……………………
杨佳伟哥钟时昌一样虽然脸上看起来很平静,可是在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对于杨佳伟来说,这是他第一次负责的项目,原本一切顺利,可是现在,就算接下来的钻孔顺利完成,整个任务也算不上圆满完成,这让他感到遗憾。
而在钟时昌心里担心的是少了这30米,会对结果产生多少影响,现在不得而知,一切都要等到最后才知道,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30分钟后终于到了这最后几根,倒数第32根退了出来,分开后推回轨道,回到仓里,接着倒数第31根分离,可是在退回到轨道的时候,显示屏上显示的阻力开始变大,这就说明这根弯曲了,数值开始上升,两千就是分界线,如果到了两千,这根就要抛弃。现在的情况如果这个也抛弃的话,最后的孔又要减少两米。不过最后数值停在了1970,下一根就是之前预估要抛弃的,现在它已经分离,虽然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抛弃,但是大家还是想先试一试,回退器开始将这根钻杆回推,数值上升的很快,慢慢逼近2000。
1990……1995……2000,到了两千,。到两千就可以不用再试了,之前说过超过这个值就要抛弃,就算只是多了1,也要抛弃。压力机向一边移动,露出一个小孔,钻杆从这个孔中被弹了出去。接下来的钻杆在弹出之前都进行的测试,所有的都超值而被抛弃。最后钻头也从洞中出来,下方的镜头中能看到钻头,杨佳伟把画面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到磨损的情况。
钻头磨损的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三个高钛钨合金的圆形齿已经磨得只剩下一半,上面的齿都被磨平。很难想象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实在想不出,这下面到底是什么能如此的硬。
换上新的钻头后,开始接钻杆,开始下钻。但是由于前面的几根有些变形,这样对接工作变的异常艰难,自动对接没有完成,现在杨佳伟只能通过系统的提示进行手动对接。由于摄像机在平台的下方,看不到对接位置的情况,杨佳伟只能凭感觉操作。
钻机马达可以进行轻微的偏转,杨佳伟根据之前预计的情况,钻杆大约弯曲2到3度,所以他将马达先偏转了2度,然后低速转动,系统没有提示,接着转,还是没有。在试了十几圈没有成功后,杨佳伟再次把马达偏转了0.1度,然后继续测试。时间一直在走着,没成功,角度继续加,但每次只加0.1度。
虽然大厅里来了空调,但是杨佳伟全身都自己湿透,此时角度加到了2.8度。他在裤子上擦了擦手上的汗,然后把手放回摇杆上,摇杆上也全是汗。他再次转动马达,整个过程异常的小心,而且速度极慢,终于系统提示对接成功。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这原本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杨佳伟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许多。这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一个小时,但是这只是第一根,这些使用过的钻杆或多或少都存在弯曲的情况,可能每一根都需要手动对接,这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是现在别无他法。杨佳伟在哪个位置上一座就是十几个小时,越到后面对接越容易,他好像找到了一些规律,而且后面的钻杆弯曲没有前面的严重。就这样杨佳伟手动对接了23根钻杆。之前用的过还剩下8根,这些都是后下的弯曲程度应该可以说没有,杨佳伟决定试试自动对接,切过去后,他仔细的看着系统的反馈。
“对接失败!!”
看来这根弯曲程度还是超出了自动对接的范围,无奈,杨佳伟只能再次手动对接。这次只用了不到两分钟就对接上了。下一根他依然先测试自动对接,这次自动对接成功,说明剩下的钻杆弯曲程度已经回到了自动对接所能接受的范围,在场的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从昨晚6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天早上5点,所有人都在这等着,尽管大家都很累,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或者找地方睡觉。现在钻机已经开始恢复正常运行,钟时昌对大家说:“今晚,辛苦各位了,现在已经正常了,大家回去休息吧!尤其是你,小杨,今晚辛苦你了,好好休息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他们吧!”
这么一说,杨佳伟突然觉得浑身无力,由于他的精神一直处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这让他忘了疲倦,但是现在一切都恢复正常,疲倦感一下子上来了,现在他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
杨佳伟回到自己搭的牀上,用外套盖在身上。他闻到一股酸臭味,这是他身上的味道,这一夜他的衣服就没有干过,但是他实在太累,躺下后便不想动弹,很快他就熟睡了。
虽然钻机恢复了正常运行,但是问题依旧存在。原本计划钻孔需要26小时,配备的核电池能提供60小时的电力支持,前100米用了17个小时,中间更换钻头,对接钻杆用了11个小时,加上其他工作,用了差不多30个小时,电池还剩下30个小时的电力支持。下面的岩层情况不不得而知,如果和之前一样,那就需要降低钻机的进给速度,那这剩下的60米可能要花26小时左右,这就会接近电池的境界点。如果中间再出什么意外,这项任务很可能会失败。
杨佳伟又站在了钻机旁,这次在他身边多出了很多金属棒子,那些是抛出来的钻杆。他拿起来一根,虽然是使用过的,但是它表面还是发出金属光泽,杨佳伟在一头瞄着看,有一点弯曲。在地上,他看见了那颗磨损的钻头,实在想象不出这下面到底是什么,能将如此坚硬的钻头磨成这样。他蹲在平台下方,看着那个洞,此时钻杆还在往里面进给。他想看看这些钻出来的岩石能否找出一些线索。光线慢慢移动,杨佳伟觉得越来越暗,温度也在急剧下降,太阳又回到了后面,月球正面进入了黑夜,此时正是欣赏地球的最佳时机。那个美丽的少女再次将杨佳伟的目光牢牢的吸引了。
这几天赵齐一直在试图将李韶华从自己的世界里拉回来,看起来有点,效果。他们都在尽量不去想那个信号的事。这似乎是一个有魔性的信号,它在召唤这人们,尤其是这些科研人员很容易陷进去。赵齐的团队慢慢把对信号的解密工作放到了一边,因为他们觉得解开这个信号,先要解开月球的秘密,所以现在还是不要去碰它的好。
虽然李韶华看起来已经恢复一些,可实际上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他只是学会让自己不那么深陷进去。他也在怀疑自己的猜测到底对不对,他没有答案,至少现在没有。为了让大家轻松一点,赵齐决定带着大家去自驾游。
“各位,这段时间辛苦大家了,为了让大家轻松一下,我决定去自驾游!”赵齐说。
“好啊……好啊……去哪?”小敏说。
“地点还没定,大家说说看去哪好点!”赵齐说。
“既然是自驾游,那就去远一点的,九寨沟怎么样?”沈阳说。
“要不去西藏!”小敏说。
“西藏太远了!”赵齐说:“我觉得九寨沟可以!你说呢?”
“那就去九寨沟吧”李韶华说。
“那好,咱们就去九寨沟,明天就出发!”赵齐说。
决定去自驾游,大家都很开心,开始准备需要的东。而对赵齐和李韶华而言,其实并没有要准备的,唯一需要的就是放空大脑,什么都不要去想,好好享受一下这一路的风景。
尽管降低了钻机的进给速度,但是钻头受到的阻力还是很大,发回的数据显示阻力一直在界限下方浮动,有几次快到界限,马上又降下来。可以想象钻头所受到的伤害有多大,但是现在已经钻了135米了,还剩下25米,可就是这最后的25米,进度却异常缓慢。其实从126米开始,钻机的速度就明显变慢了。从100米到125米用时5个小时,但是从126米到135米却用了近2个小时。看来钻头已经快不行了,但是他必须坚持下去,这最后的25米。
杨佳伟已经醒来,他到卫生间用冷水洗了个脸,让自己清醒清醒。回到操作台前,仔细查看数据,和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平台的四条支腿其中一条,已经移位,这说明用于固定的螺钉已经失效。杨佳伟转动上的摄像头把,镜头对于对准那个支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条支腿在抖动,螺钉已经彻底失效。他又把镜头对准其他几根支腿,剩下的三根,还有一根也出现了轻微的抖动。看来剩下的这20几米将会是个艰钜的任务,不知道钻机能不能坚持到完成这个洞。
杨佳伟紧紧的盯着大屏幕,不敢怠慢,他在根据回传的数据实时的更改钻机的运行参数,以稳住钻机,让它能坚持的长一点。
还剩下20米,从钻机开始运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5个小时了,时间只剩下15个小时。最后的密度探测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留个钻机的时间只有14个小时。由于为了稳住钻机,杨佳伟再次降低了进给速度,接下来的14个小时将会是个挑战。
所有人都在注意着屏幕上的一个数学,这个数字一直在3880左右跳动。这时钻机的进给阻力,4000就是上限。超过这个数钻机就会报警停机,已经没有备用钻头了,而且就算有也没有时间再去跟换。报警停机后如果强行启动的话有可能会把剩下的三根螺钉扯断,而将整台钻机顶起,因为四根固定螺钉有一根已经失效。杨佳伟一直在看着摄像头穿回的画面,和数据。一旦这个数字有上涨的趋势,他就会把进给速度降下来,甚至马达转速也会下降。
数值涨到了3990,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眼都不眨的盯着,杨佳伟连忙将进给速度降下来,几乎降到了零,还剩下5米。待数值下降一些后,他又小心翼翼的把进给速度提上来,每次只加一个点。杨佳伟看起来十分的冷静,可手都已经发抖了,手心里直冒汗,不停的在身上擦。
……3991…3993……3994……3996……3998……杨佳伟感觉自己心跳都快停了。终于数值还是到了4000,他立马把进给降到零,此时钻机停止运行。又到了要决策的时候了,已经到了警戒值,三条支腿都出现了松动,在钻的过程中,整个平台都在晃动。现在如果继续,很可能扯断螺钉,会让平台偏移,一旦发生偏移就会把钻机卡死,甚至把钻杆折断。这样的话整个任务功亏一篑。可是现在只剩下2米了,也就是最后2根钻杆。杨佳伟的右手抖的厉害,他用左手紧紧的握着右手,害怕一不小心碰到操作杆。
现在该怎么办?这句话在他心里回荡着。他回过身,身后围着3,4十人,没有人说话,都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决定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所带来的后果也不是谁都可以承担的。钟时昌也在人羣中,当杨佳伟看到他的时候,彷佛看到了黎明,他需要有个人来告诉他该怎么做,就此打住,还是继续。他想继续,但是他不敢,他想要支持,他不想他主导的第一个任务不及格。钟时昌看出了他的疑虑,可是他自己也在心里纠结。
“有把握吗?”钟时昌说。
杨佳伟心里也没有底,但是他想试试,而在钟时昌的眼神里他看到了一句话……只要你觉得没问题,那你就可以继续。在挣扎一会儿后杨佳伟说:“有把握!”
钟时昌看着他的眼睛,他看到了自信和坚定。
“那就继续!”
听到这句话后杨佳伟甩了甩自己的手,希望它不要再抖,然后轻松的把手放到操作杆上。他在心里不停地给自己打气,让自己冷静下来。开始了,现在除了考验他的技术,还是在考验他的运气。
钻机换上最后一根钻杆,准备到位。杨佳伟轻轻的推动操作杆,马达开始旋转,按住操作杆上的按钮,压力机开始下压。数值瞬间到达3900,但是他没有松手,压力机继续下压。
3950……3970……3990……4010……4020……手依然没有松,屏幕上的画面开始抖动,那时平台在抖,带着镜头一起抖。到了4100……4150,钻头在前进,还剩下一米。最后的一米可,马上就要成功,也可能马上失败。现在他就踩在悬崖边上,每一步都要很小心。
突然杨佳伟彷佛听到了……当……的一声,屏幕画面晃了下,虽然并没有声音,但是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让他手抖了下。他知道又有一根螺钉断了,现在仅剩下两根还在顽强的支撑着,但也随时会崩溃。但现在的他不知怎的心里多出了一种信念,他知道一定能成功,一定会成功的,这信念让他牢牢的握着操作杆。
数值已经到了4500,按理说这个值加上平台现在的状况应该早就蹦了,可事实并没有,这台钻机是杨佳伟一手设计和制造的,他最瞭解它,它就像它的孩子一样。而此刻这个孩子似乎也很能理解父亲的心,它感觉到了来自父亲的信念,对它的信心。
159.2米,159.3米,159.点4米,离最终的结果越来越近了。这就像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不拼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更重要的是终点就在前方。
4630……159.6米……4642……159.7米……4661……159.8米…………希望就在前方了。所有人的手抖紧紧攥着,钟时昌死死地盯着大屏幕,有些人已经闭上了眼睛,他们不想看到它蹦掉的样子。
杨佳伟依旧没有松手,4720,……159.9米,还有最后0.1米,可是这最后的时刻,阻力数值却开始飙升,直接超过了5000。看来钻头已经到达极限,现在基本上就是在硬挤进去的。
159.95米……159.96米……159.97米,5312……5390……5463…,159.98米,5531,159.99米。此时大屏幕上的画面已经抖地看不出任何信息,只有几个数字在不停地变化。其实他完全可以放弃,没有必要在冒险。可能这是他自私一下,他想向所有的人证明他设计制造的这台钻机完全能够完成任务,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它一定能坚持下去,这是他的孩子,他相信它。
160米!!当屏幕上显示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杨佳伟立刻松开了自己的手,钻机随即停止运行,而阻力值停在了5732。他彷佛感觉到下一秒,剩下的两根螺钉就蹦断,钻杆也会在瞬间被折断。当他放开手的那一刻,有点后怕了。而这两根螺钉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死死地抓住了他。
杨佳伟瘫坐在椅子上,身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笑了,所有人都笑了。
还没有结束,钻头还没抽出来。在椅子上躺了许久后,杨佳伟喝了一口水,重新坐直身子,又在电脑前操作起来,其实抽杆可以让钻机自动完成,这些都是预先电脑上设定好的。杨佳伟输入代码,钻机又动起来,不过是在回拉,压力机把钻杆提起来,马达抱住钻杆,反转,两节钻杆脱开,从一边的洞里弹出去,接着第二根,第三根。整整2百根,需要大概30分钟左右。到最后几根的时候,杨佳伟,按下了暂停,他想看看这几根磨损的情况。从下方的镜头画面来看,钻杆除了有明显的弯曲并没有怎么磨损。回抽继续,钻杆一根根的被抛在月球表面,在上方的镜头可以看到在平台前方,有一堆金属棒子在那。最后钻头出来了,杨佳伟看着屏幕,钻头的磨损远超他的想象,已经认不出这是个钻头了,钻头长度少了一半,想象的出,最后的那段距离完全是硬挤进去的。钻头也被抛了出去,到现在杨佳伟可以真正的松口气了。他站起来走到钟时昌跟前说:“钟局,我的任务完成了!”
钟时昌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辛苦你了!给你放一周的假,好好休息一下!周翔,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谢谢钟局!”说完杨佳伟站到了一旁。
“没问题!”周翔说。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密度探测器了,周翔坐到电脑前,准备投放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外观和之前的钻杆很像,也是一根长长的棒子,它会向四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的波,根据反射回的波的频率和强度来计算出密度。探测器被一根细细的钢丝拉着慢慢地从洞口放下去。刚放下去,数据就开始传回到钻机,再通过卫星传回地球。大屏幕上显示着传回的数据,从传回的数据看,月表的密度和之前计算出的差不多,在3克/厘米³,为了数据的精确,探测器下落的速度很慢,系统根据数据自动生成的曲线,现在并没有大的起伏,基本就是一条直线,下到50米开始,数值突然升到了3.5克/厘米³,也可以确认月球的密度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按这样的情况看月球内部有空洞,至于空洞有多大,要看接下来探测的结果下到60米的时候密度上升到3.8可/厘米³。屏幕上的曲线开始有了明显的向上弯曲,下到80米的时候密度为4.1克/厘米³。继续深入,到达110米的时候密度为4.3克/厘米³,130米的时候为4.4克/厘米³。曲线上升变缓了,最后到160米的时候密度也只有4.7克/厘米³。
这这个结果有点意料之外,这已经能说明月球内部确实有中空的地方。但杨佳伟不明白的是这个密度并不高,还不如石灰岩,为什么能把钻头磨成这样。在地球测试的时候曾用花岗石,甚至是金属。都没有把钻头磨成这样,难道这时地球上没有的物质。这一切都让月球变得更加神秘。探测器上没有元素探测仪,所以无法得知这是什么物质,不过就算有也不一定能探测出来,又或者说这是一种已知元素的未知结构形态。这一刻杨佳伟恨不得立刻飞到月球上去,钻进这个洞里去一探究竟。
赵齐回了一趟家,收拾出去玩需要的东西。他们约定就在学校门口集合,当赵齐开着车到门口的时候,发现其他几人早早的就在这等着了。他把车开到他们面前停下。
“你迟到了!”李韶华说。
“路上比较堵,花的时间长了点!上车吧!”赵齐说。
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