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回到监测室,屋内有说有笑,看来年轻人之间挺有共同语言的。
“小杨,这位是着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李韶华博士。”赵齐向杨佳伟介绍说。
杨佳伟连忙站起来说:“您好!”
李韶华主动和他握了手,然后坐在了他身边的位置上:“小杨,我听说你现在在负责钻机的研制。”
“对,主要因为是我提出来的,所以就交给我负责了。”
“哦,看你年纪轻轻,就负责这么重要的任务,看来钟局很看好你。”
“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全全负责,我师傅,还有很多长辈都有在帮我,我只是个跑腿的!”
“嗯!那你这一趟不是专门来看我们的吧!”
“不是,我是来考察制造钻头的公司,结束后还有时间,所以钟局就让我来看看。”
“那你既然来了,就帮我们想想。”
“想什么?”
“你对这个信号瞭解多少?”
“不多,我只知道接收到来自月球的智慧信号,其他的不太瞭解。”
赵齐想了想说:“这个信号来自月球,但是这个信号没有遵从物理规则,正常来说无线电波频率越低,波长越长,但这个信号不是,它频率低,波长很短。对于这个你怎么看?”听到赵齐的话,所有人都看向杨佳伟。
杨佳伟想了想说:“这样的信号可能出现!”
“为什么这么说?”赵齐问。
“无线电波的频率和波长是受光速限制的,而在宇宙中光速是个常数,就算有能力改变光的速度,但是频率和波长依然是不变的。所以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信号。至少在这个宇宙中。”杨佳伟停了一下接着说:“除非……”
“除非什么?”赵齐问他。
“除非上帝!”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笑着说:“我们是搞科研的!”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上帝视角,也就是能凌驾于宇宙之上。”
这段话让房间里安静下来,这跟刚才在休息室里李韶华和赵齐说的一样,一个无视宇宙规则的文明,却在监视一个才刚刚步入太空的人类,会是什么理由。这应该是在场每个人心里都在想。虽然这只是个人的想象而已,但是这也说明这个信号一定是智慧生命发出的,因为宇宙本身不会做出违背自身原则的事。
“好了,这也只是我自己的想象而已,我也觉得这个脑洞有点太大,是我想法不够成熟!”杨佳伟说。
“没事,本来理论科学就是要发挥无穷的想象力,然后在一个个去验证的。”赵齐说。
“那我这个脑洞可能验证不了!”
“不!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为了验证这个!”赵齐说。
“我们做的,你是说在月球钻洞!”
“这只是第一步。”李韶华说:“现在知道这个有多重要了吧?”
杨佳伟点点头:“嗯!”他看了看时间接着说:“这么晚了,我该回去了!”说完站了起来。
“那好吧!我送送你!”赵齐站起身来。
“谢谢,各位,我先走了!”
“好,有空再来玩!”
“一定!”
赵齐送杨佳伟到大门口。
“小杨,这次月球钻探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或许关系到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辛苦你了!”
“我明白,我一定会把好每一关的!”
送走后,赵齐回到观测室,大家都不说话,李韶华坐在椅子上,拿出了一支菸抽了起来,烟雾很快弥漫整个房间。
“这几天都没见你抽菸,还以为你戒了!”赵齐说。
“是戒了,但是想抽一口。”李韶华说。
赵齐做了个给他的手势,李韶华给了他一根,然后对其他几个人说:“你们呢?要不也来一根?”
几个人都摇手摆头。
“虽然那只是猜测,但还是觉得后背发凉。我突然觉得正被无数个看不见的眼睛盯着。”说着小敏缩了缩手,抱在胸前。可能在场的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
李韶华把菸头丢进了纸杯里。赵齐抽完最后一口,也把菸头扔了进去。
“你们觉得他说的可能性有多大?李韶华说。
在每个人心里都想说不可能!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但是他们都知道,这种可能性事存在的,即使只有亿万分之一。
“这个信号的出现,就说明了这种可能性,我只希望他们是友非敌!”赵齐说。其实他已经有点认同李韶华在休息室里说的话。
“天也黑了。我去给大家做点吃的吧!”小敏说。
“我去帮你!”沈阳也跟了过去。
“我觉得我们不可能解开这个信号里包含的信息!如果我们能解开,那我们就成了发送信号的人!”李韶华说。看得出他有点沮丧,或者说有点失望。
“可是他们让我们接收到这个信号,那就需要和我们有一定的联系。”赵齐说。
“这话怎么说?”李韶华看着他。
“嗯!怎么说呢!…………他们发送这个信号,虽然不符合定律,他们想让我们收到,那就必须和我们,和我们的层次取得关联,这样我们才能接收并并分辩出来。这么说吧,无线电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如果没有工具,我们不可能知道电波所传送的信息。这个信号它的电波超出我们所知,所以就算天线能收到,我们也会把它和其他无用波一样一起过滤掉,但是这个电波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来,而且是电脑在第一时间就把它分辨出来了,所以我想说,一个超高文明的信号要让一个低等文明接收并分辨,就需要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赵齐说。
“所以你的意思是他们在这个信号里加了某种类似翻译器的东西。”
“差不多这个意思。”
思考是这段时间大家做的最多的事,偶尔有点想法的时候就说出来,所有人一起讨论。不过现在这个问题越深入瞭解,越让人觉得不寒而栗,虽然都只是猜测,并没有真的解开。所有的尝试都做过了,将信号拆分,放大,转换方位和角度,镜像,都没有得出有用的信息。可能要等到登上月亮,把月球秘密解开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信号到底传达了什么。
回到航天局的杨佳伟开始了对登月器的改装,在现有的平台上拆除没有用的东西。在平台中间下方放置一台马达,马达轴中空,可以让钻头穿过,马达上方有夹紧装置。中间是类似漩涡的装置,所有钻杆垂直放在中间,从上往下看看是一个螺旋。钻孔的时候,钻头会先通过马达,马达将钻头抱紧,钻杆推到中间,对准钻头,然后马达逆时针旋转,把钻杆和钻头锁紧。锁紧后马达顺时针旋转,开始钻孔,同时压力机下压,当一根钻杆下到位后,第二根推到中间于下方的钻杆对接,然后继续钻,不断重复下钻,接杆,知道钻到位,也就是200米的深度。到位后,再将钻杆一根根抽出来,抽出来的钻杆不会放入舱内,而是直接抛弃在月球上,待所有钻杆连同钻头都抽出后,在洞中放入探测器。
钻机就是这样设计的,杨佳伟正在按照设计改装。
改装到第五天,基本已经结束,正在做最后的调试。门卫打来电话说有快递到,杨佳伟让其他人继续调试,自己到门口拿了快递。拿到后,杨佳伟看到快递单上的地址是广州,正是上次去考察的工厂,看来这应该是寄来测试的钻头。杨佳伟迫不及待的拿到了实验室,拆开包装拿出钻头,仔细地端详起来,一边看一边和图纸上的进行对比。这个钻头和一般的地质钻头差不多,长20厘米,有5个齿,直径12厘米,比钻杆大两厘米。上面的齿由钨钢打造,钻身由钛合金打造,虽然体积不大,但是拿在手上十分的沉。在确认无误后杨佳伟把钻头接在了钻机上,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岩石样本,这些样本都是地球上目前人类所有已知的岩石。
钻机被固定在一个机械臂上,放置在用防弹玻璃隔出来的单间里,测试开始前,钟时昌也来到了实验室,并在一旁观看。先测试的是常见的普通岩石,钻头都毫发无损的钻穿。然后是比较少见的岩石,同样轻而易举。在所有的样本都测试完成后,杨佳伟让人搬来了钢筋混凝土块。测试结果符合要求,不过杨佳伟决定继续测试,知道找到方法把这个钻头报废为止,这次直接搬来一块钢板,约20厘米厚,长宽都是70厘米。钻头在接触到钢板的一瞬间,火光四溅。钻头温度直线上升,轻松突破千度。而此时钢板由于高温更容易钻透。进行到一半时,成都工厂寄来的钻头也到了,杨佳伟将它进行同样的测试,结果,两个半斤八两。测试过程中一旁的钟时昌始终没有开口,而且一直默默地看着。在实验室里的测试完成后他离开了现场。
测试结束后,杨佳伟进到隔间里仔细查看钻头的情况。两个钻头上都有轻微的磨损,虽然符合逾期,但是这样的磨损还是让杨佳伟觉得不太满意,接下来要进行实际的钻孔测试。在经过地质探测后,找了一片花岗岩矿,在这进行疲劳测试。每次钻5米深,然后拿出记录钻头情况,接着换个位置继续钻,持续24小时,完成这项测试后,才能决定钻头是否合格。
疲劳测试进行的同时,杨佳伟接到钟时昌的电话让他去办公室一趟。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但他还是去了。
进到办公室,杨佳伟发现另外两名工程师也在,其中负责核电池的刘师傅也在。看到杨佳伟进来,钟时昌示意他坐到一旁的沙发上。
:“小杨,刚才的测试,我在旁边看了,结果怎么样?”
“实验室里的测试符合我们的要求,现在正在进行疲劳测试。只要这一关过了,就没问题了。”
钟时昌点点头说“不过,现在我们遇到一点麻烦!”
“什么麻烦?”杨佳伟说。
“刘师傅,你来说吧!”
“那好吧!”刘师傅转身对杨佳伟说:“简单来说就是核电池比我们预期的要重。”刘师傅说。
“有多重?”杨佳伟问。
“2.85吨!比预计的重了850公斤。”刘师傅说。
杨佳伟低头想了想说:“火箭的最大有效载荷是10吨,之前设计的是钻机重量8吨,核电池2吨,现在核电池重了850公斤。已经超出了火箭的最大载荷。难道电池不能再减一点吗?”
“已经不能在减了,除去必要的设施,在我们所需要的能量要求下,这个重量已经是最低的,再减可能就无法满足钻机在月球上的能量需要了。”
杨佳伟陷入了沉思。
“小杨,现在我们只能在钻机平台上做文章了,看能不能减下这850公斤。”钟时昌说。
“减个两三百或许还可以,但是850这太多了。”杨佳伟说。
“先试试看吧,能减多少事多少,到时候再想其他办法。”钟时昌说。
事到如此,没办法,只能将平台的重量减下来,但是也要保留平台必要的强度。
回到工作室的杨佳伟盯着已经改装好钻机发呆。他在脑子里将所有的零件都过了一边,希望能从中找出可以削减的部分。可是不管过了多少遍却始终找不出还可以减的东西。实际上,为了让钻机平台能满足火箭的载荷需求,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删减,甚至连电线管路的保护包裹都取消了,护板也没有,现在,所有的线路都裸露在外。如果还要进行删减那就只能在钻机负荷上下手了。整个平台的强度决定了它的重量,而钻机的钻孔负荷决定了平台所需要的强度,所以只能将钻机的负荷降低。首先就是把钻头直径减到10厘米,钻杆直径减到8厘米,这样大概能减去700公斤左右,由于钻头变小,所需要的下压力也减下,从15吨降到12吨,这样整个平台所需要的强度也就降低,可以再适当进行修减,减去150公斤左右应该没问题。这是唯一有效的减重办法了,不过修改钻机的负荷需要上面同意,杨佳伟陆自己的想法和钟时昌说明,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只要能放入密度探测器,东西小点其实问题不大。
最终妥协,这个方案批示同意了,接下来杨佳伟开始的钻机平台减重,这会比较麻烦,需要和不同的供应商联系,修改零件的尺寸,修改后的钻头和钻杆需要从新进行测试,好在还有时间,离火箭发射还有3个多月。
这段时间以来,赵齐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这个信号伤脑筋。李韶华在和美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得知,美国方面也已经开始了登月的计划,而且也有一个团队在试图破解这个信号,不过进度和我们一样。或许现在全世界都一样,有能力上月球的国的都在准备上去一探究竟。没能力的要么搭顺风车,要么干看着。
试图去破解一个高等文明发出的信号,可能本来就是徒劳无里的事。现在破解信号没有成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探月任务上,希望在探知月球上的情况后能得知这个信号的内容。
一周后,新的钻头和钻杆到货,杨佳伟再次进行了测试,好在新的钻头并没有因为体积的缩小而降低质量。都顺利通过了测试,不过钻机只能安装一颗钻头,需要在这两个样本中选一个。钟时昌召集了所有的专家组开会。在反覆对比测试结果后,一致认为成都这家工厂生产的钻头以微弱的优势取胜,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会上有人提出能不能在平台上放置一个备用的,以防万一。这的确是一个保险的方式,可是现在钻机平台加上核电池的重量接好在临界点上,再陆一公斤都不行,何况接一个20公斤重的钻头。在会上杨佳伟和其他人起了争执,他人觉得再放一枚钻头备做,可是杨佳伟觉得一枚够用而且没有空间再放第二枚钻头。最后还是要钟时昌拍板,由于整个计划必须保证万无一失,钟时昌让杨佳伟想办法放置一个备用。虽然不情愿,但是上头已经决定,杨佳伟也只好照做,不过,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太难。如何把这20公斤减下去,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第二天,杨佳伟一早来到实验室,他站在钻机平台前,努力的想着如何减掉着20公斤。或许可以从螺钉上动手。平台有四条腿,每条腿上有一根长80厘米,直径8厘米的螺钉,这些螺钉是用来将使台固定在月表上的,之前降使了钻机的负荷,同时也降低了压力机的压力,唯独这个螺钉还是原来的规格,所以可以将螺钉的尺寸进行修改,以降低平台的重量,放置一个备用的钻头。杨佳伟开始从新设计螺钉好让的台减重,但又不能降的在月表上的附着力。终于钻机平台减重成功,新修改的螺钉也送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整个平台进行测试,从每一个信号的传输,到平台上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无误。
在实验室里,整体测试准备开始,首先是信号传输,没有问题,接下来反推。反推是平台在接触到月表前进行制动的,让平台可以平稳的落到月球表面。反推运行也正常。然后是螺钉,这四根螺钉由四台马达驱动,必须同步进行。马达运转正常,螺钉顺利钉入。接下来钻机马达试运行,钻头到位,推入第一根钻杆,到位,进行对接,错误,对接失败!错误对接失败!
“测试停止!”杨佳伟下达指令。
停止后,杨佳伟进到平台下方,检查故障。很快问题找到,原来钻头和钻杆位置没有对上偏了一个毫米,这个问题并不严重。重新调整后,再三确认位置准确无误后,测试再次开始。
所有的步骤都要重新走一遍,前面几步和之前一样很顺利,又到了钻头和钻杆对接的时候了,推入第一根钻杆,到位,进行对接,对接完成,启动钻机,钻机运行正常,压力机压力正常。到这一步,所有人的心都暂时放下了。经过一个小故障后,整个钻机平台测试运行正常。不过,对接是最重要的一环,一共有100根钻杆,加上钻头,要对接100次,必须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不停的测试,不停的对接,保证不会出错才行。
在经过两个月不停地测试后,钻机最终到达了要求,被装箱送上了去酒泉的火车。这次承担发射任务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次发射的火箭已经在总装车间进行组装。
赵齐和李韶华也早早来到了发射中心,他们被许可进入组装车间。这台钻机平台已经运到了酒泉,车间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组装工作,赵齐和李韶华在下方看着。起重机正在将平台缓缓吊起。指挥和操作手配合的很好,平台被稳稳地放在了火箭上。
钟时昌和杨佳伟走到两人边上,和他们一起观看组装的过程。
“小杨,这段时间辛苦你了!”钟时昌说。
“应该的,这是我的梦想,怎么会觉得辛苦。看着它被安装在火箭上,有种东西成就感。”杨佳伟说。
“我们的研究毫无进展,现在就看你们的了!”赵齐无奈地说到。
组装很顺利,最后的整个火箭魏然地矗立在眼前,虽然还被安装平台包围着,但是丝毫挡不住它伟岸的形象。在场的人中,杨佳伟应该是最兴奋的,他迫不及待得想火箭发射,把钻机平台送上月球,好在世人面前展现他的成绩。
发射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就是对火箭的每一个部分进行测试,这个测试会进行一个多月。只有所有的测试都合格后,火箭才会择机发射。所以在向世人展示前,杨佳伟还要安耐得住才行。
等待总是难熬的,但在这却是必须得,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万无一失,这次的任务可以说只能成功。
傍晚,赵齐约上李韶华来到杨佳伟的房间,杨佳伟正在房间里差查看着一些资料。两位学者的到来,让他很开心,热情的邀请他两进屋。到房间里,李韶华神秘兮兮的从背后拿出一个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小瓶二锅头,瓶子不大,也就在150毫升左右。虽然航天城并不禁止喝酒,但是也不提倡。有酒三人当然要小酢一杯,可是这里没有合适的酒杯,杨佳伟拿出了三个小碗,李韶华在碗中到了少许的酒,三人碰了一下,抿一小口。
“好久没有喝到这么带劲的酒了,来这后,基本上就没有喝过酒了。”杨佳伟说。
“怎么不允许?”李韶华问。
“那倒不是,只是平时都在忙工作,吃饭也都是和同事们一起,忙一天下来回到房间洗个澡到头就睡,哪有功夫喝酒。这几天刚好忙完,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杨佳伟说。
“我就不一样,随身带点小酒,像这样叫上朋友,喝上一小口,这滋味不提了。”李韶华说。
“你一直都这样,我也就陪陪你。”赵齐说。
这时门外有人敲门,杨佳伟起身去应门,原来是钟时昌。一开门,钟时昌就闻到了一股酒味。
“喝酒了?”钟时昌问。
“喝了一点,和两个朋友。进来吧,钟局。”杨佳伟说。
见钟时昌进来,赵齐和李韶华起身迎接。
“我就知道,小杨怎么会无缘无故喝酒,原来是你们两个!”钟时昌打趣地说。
“既然来了,一起喝两杯!”李韶华说。
“行啊!小杨,给我那个杯子!”钟时昌说着坐了下来。
“钟局,没有合适的杯子,就用碗代替吧。”杨佳伟说。
看着面前的碗,钟时昌哈哈大笑:“好啊!好久没有用碗喝过酒了!”
李韶华为他倒上酒,钟时昌轻轻抿一口说:“平时也喝过不少好久,什么葡萄酒XO,伏特加,威士忌,说真的还是咱们得二锅头喝着来劲!”
“是啊!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最想念的就是国内的酒,尤其是这二锅头!”李韶华说着又喝了一口。
钟时昌看着身旁的杨佳伟说:“小杨,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为了这台探测器,没少奔波吧!”
“钟局,应该的!你这么看的起我,又怎么能让你失望呢!”杨佳伟说。
钟时昌欣慰地说“好啊!年轻人有干劲!前途无量!”说完,他又转头对赵齐说:“小赵,你比我小,我就这么称呼你了。你看我们这里的进度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你那边有情况了吗?”
赵齐喝了一口说:“钟局,实不相瞒。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障碍,我现在完全是没有办法了!”
“这个信号真的有这么难解吗?”钟时昌说。
“这么说吧,这个信号颠覆了希望以往的认知。低频,超短波长,超强的指向性,以及超强的穿透力。”赵齐说。
钟时昌沉默了一下,他是个搞科研的人,所以他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
:“真的有文明能做到这些?”钟时昌说。
“显而易见!”李韶华说。
“月球在哪里已经几十亿年了,那这个可能在月球内部的文明肯比人类长久了,那他们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杨佳伟说。
“这个不一定,人类有能力探索外太空也就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他们也有可能是后期进来的。只是那时的人类还无法察觉。”李韶华说。
“那他们从遥远的宇宙深处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没有大张旗鼓的入侵,而是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的观察一个落后的文明?”杨佳伟说。
这话一出,其他三人都笑了,穷乡僻壤,这个词形容的很秒。在整个宇宙中,我们的知识面太小了,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的确是个没有见识的乡下小子。
不过也不能否认这个文明从几十亿年前就在那里了,他们一直生活在月球内部,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们的文明发展的程度无法形容。
且不管他们是早就在那,还是后来进入,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高等文明,来这里偷偷摸摸地监视一个乡下小子,这怎么也说不通,这背后有什么其他目的,不得而知,所以月球是必须要上去的,而内部也要一探究竟,这样才有可能到解开这些秘密。而对于这个信号现在也只能暂时搁置了。
酒不多,几人都只是解解馋,但是对于这个话题却聊了许久,直到深夜。
终于,到了最重要的时刻了,几个月的努力就看现在了。经过一个月的调试,检测。火箭终于要在明天早上6点发射升空。整个航天城灯火通明,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一直显示着火箭的状态,和当天实时的天气变化。通讯员不停地和测控船,以及北京的测控中心联系。赵齐,李韶华和杨佳伟,也早早来到指挥大厅。找了个角落坐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等待了。杨佳伟在脑子里想象着所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在火箭发射升空,将探测器送上轨道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最沮丧的或许就是火箭在发射前一秒突然终止,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现在,杨佳伟只能等,他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了,在这的所有人都没有困意,个个精神饱满。不停地有人从这跑进跑出,发射台那工作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直到发射前的最后一刻,这样的检查都不会停止,只要发现任何一个可能威胁火箭安全的情况,发射就会延迟或者取消。
杨佳伟会想着几天前火箭从总装车间转场到发射台的过程,那时他第一次近距离看火箭转场。火箭在总装车间组装完成后,整体垂直放在一个平台上,通过一条铁轨从车间转移到发射塔架。虽然只有短短几千米的距离,却花费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杨佳伟都跟在旁边,当火箭从总装车间出来那一刻,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仰望火箭,这就像是传说里连接着天与地的天柱。
这一天天气晴好,没有一点风,在转场的过程中,杨佳伟连呼吸都不敢用力,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这五个小时里他没有说一句话,脑子里幻想着这枚火箭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向太空,稳稳地将探测器放到轨道上。
火箭加上平台数千吨,轮子压在铁轨上时常发出呀呀的声音,走在一旁的杨佳伟听得异常清楚,每次出现这种声音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的朝声音的方向看去,虽然他知道这时正常的但还是不免心理一紧。
这五个小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相反,感觉过的很快。此时的火箭已经稳稳地矗立在发射塔架上,旋转平台开始合拢,把火箭包裹在其中,在这里面还会进行详细的检查。
眼前来来往往的人,在杨佳伟的眼中成了慢镜头,都是一个个模糊的身影,透过这些影子,他看见火箭正静静地立在那,似乎在告诉他,我已经准备好了!
在他身后的赵齐和李韶华今天也变的异常安静,两人从进来后就一直坐在那,几乎没有怎么说话。看得出来他们跟杨佳伟一样紧张,这也是他两第一次在指挥大厅里观看火箭的发射过程。以前他们只是在屏幕上,或者在很远的地方看着,而现在他们在这里,每一个人的动作,说的话都清楚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这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忙碌。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些辛苦的科研人员。
五点整,大厅的门开了,进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是航天局的局长钟时昌,在他旁边的是领导。他们进来后,并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而他们也只是静静地朝着三人走去,和他们打完招呼后坐在了旁边。
五点四十五分,指挥中心通知塔架开始撤离,所有人员必须在五分钟内撤离完毕,同时开始向火箭注入燃料。
五点五十,人员撤离完毕,只剩下火箭孤独地矗立在那,在等待它的是一个伟大而艰钜的任务。
五点五十五,指挥中心还在对火箭做发射前的最后检查,确认所有人员和单位都已就位,在东边,有一束光正悄悄的探出头来,天有点蒙蒙亮。
五点五十九分,最后三十秒,现在这一所有人都紧紧的盯着大屏幕。杨佳伟感觉到自己的心在奋力的往上爬,它就像一个在黑暗里困了几十年,突然看到前方有一点微弱的光,便用尽全身力气往上爬。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发射!
巨大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出,现场腾起一阵烟雾。火箭在烟雾中缓缓上升,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慢慢高过了发射塔架,高过了远处的山头。速度越来越快,火箭的轮廓变淡了,空中只看见一个发光的亮点,亮点穿过薄薄的云层,看起来就像一个发着光的萤火虫。
在海上的测控船发回消息,已经捕捉到火箭的信号,此时大厅里响起一阵掌声。看来火箭是发射成功了,这时的杨佳伟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不过在探测器最终进入轨道前,还不能松懈。
在屏幕上看到,火箭开始分离,首先是助推器,六个巨大的助推器从空中掉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接着三级火箭分离,然后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打开。探测器已经做好准备迎接着神秘而广阔的宇宙空间。
终于火箭最后一级和探测器分离,留下它独自开始它的旅程。这时的探测在离地表五百多公里的轨道上,它不会马上飞向月球,而是绕着地球转几圈,这期间会调整轨道和姿态,并利用地球引力加速。然后在抛出去,飞向月球,这个过程需要三天的时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的完成了他的工作,接下来就交给了北京的测控中心。杨佳伟坐在位置上,他的后背已经湿了,他感觉自己脚有点发软,三天后就是验证他工作成果的时候了。
赵齐和李韶华离开大厅来到了外面,天已经亮了,两人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看着东方升起的太阳。
“还是这里好,里面太闷了!”李韶华说。
“是啊!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赵齐说。
“接下来你准备去哪里?”李韶华说。
“回四川,继续之前的工作。”赵齐说。
“怎么还要挑战它!”李韶华说。
“这时我们毕生的所追求的不是吗?”赵齐说。
李韶华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天文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机会,许多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就摆在眼前,为它付出一生也值得!兄弟,一起干!”
两人搭着对方的肩膀,看着远方正在缓缓升起的太阳。
大厅里所有人都在庆祝这一次的成功。杨佳伟慢慢恢复了平静,可能他觉得这里有点吵或者是有点闷,他去到了外面。外面的空气让他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抬起头望着天,就好像看到了那颗正在围绕着地球飞行的探测器,那就像他的孩子一样,现在他长大了,要独挡一面了,虽然有些不舍,但也希望它的完成任务。
赵齐看到杨佳伟就来,便上去和他说话。
“怎么样?我看你好像很紧张?”赵齐说。
“好多了!现在它已经在天上了!”杨佳伟说。
赵齐也看了看天空,他知道他在说什么。
“你们接下来什么打算?”杨佳伟说。
“刚才我们还在说这个,我们决定回成都,继续研究那个信号!你呢?”赵齐说。
“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北京,探测器已经成功送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