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和往常一样,赵齐一大早就来到湖边的公园,开始晨练,因为是周末人比较多。他习惯在晨跑的时候带上耳机听听音乐。天气开始转暖,也开始有水鸟在湖里戏水。晶莹剔透的水珠从它们的羽毛上流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赵齐顺着湖边的小道跑着,看起来朝气蓬勃。他是一名天文学教授,也是他们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为人大方待人友善,他喜欢时尚,爱玩游戏,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学生都挺喜欢他的。
迎面骑过来一辆自行车,走近了才发现是隔壁郭教授的女儿。郭教授很看好他,一直都想把自己女人介绍给他,但是他每次都是蒙混过去。郭教授的女儿很漂亮,在教授的教导下也知书达理,但在赵齐看来她太知书达理了,觉得两人不合适,而且教授的女儿对他好像也没有那方面的意思。大家都是邻居,见个面还是会打个招呼。两人照面问好后向着相反的方向离开,有点像电视剧里的擦肩而过。
“呲……呲……”
耳机里传来刺耳的声音!赵齐连忙取出耳机,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手机的屏幕在不停地闪着,就像老电视在接收信号不是很好的电视节目时的样子。赵齐点了几下手机的屏幕,继续闪了几下,就恢复正常了,他将耳机拿到耳边,声音也好了。他并没有在意,直到一位路过他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是吧,新买的手机屏幕又坏了?”。这话让赵齐有点疑惑
“屏幕坏了?”他抬头看到左边不远处一个年轻人用手拍了几下手机,然后好像手机又好了。
“难道只是巧合?”赵齐依然没有在意,他带上耳机继续向前跑着。没跑出多远,他又停下了,在他眼前有七八个人都在摇着手机,或者在屏幕上乱点。
“你的也在闪吗?”一女子问身边的人。
“对啊,刚闪了几下,现在好了。”
身边的人好像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直觉告诉赵齐,这事似乎不简单,但是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他的脑子都在想这事,跑步也变成路走路。走出公园穿过一条街就是他住的小区。慢慢在路上走着,路过早点摊。正好跑完步也有点饿了,他点了碗豆浆,又要了一笼小笼包。
坐在摊边,赵齐习惯的拿出手机,刷了起来。这似乎是现在人们的标配,不管走到哪都会拿出手机来刷。不过今天的信号很差,网页半天刷不出来。赵齐看了看屏幕的左上角,一格信号都没有。
“这么差,3G都没有?今天这是什么情况,手机出问题了?”旁边有个小夥子好像在玩游戏,听这动静应该是现在最火的游戏。
“我靠!怎么这么卡?诶诶……诶!我去!”小夥子一边喊着一边不停地敲着屏幕。
他手机信号也不好,难道是运营商网络出故障了。赵齐转身问旁边的小夥子:“信号不好”
“是啊,不知道今天这是什么破网,一大早就卡成这样,你看3G都只有一格信号。刚开始还好好的突然就卡的不行!难道是我手机出问题了,就刚才屏幕还不停地闪。算了,不玩了。”
赵齐回过身,喝了一口豆浆,拿起一个小笼包塞进嘴里。虽然动作连贯,但是他的脑子却在想其他的。“为什么同一时间大家的手机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一个两个还有可能是巧合。但是大家都遇到了…不同手机品牌,不同运营商…”赵齐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不知不觉豆浆,包子都吃完了。也差不多吃饱了,付了钱赵齐直接回了家。
赵齐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小区,这是学校安排的套房,赵齐一个人住在这。回到家躺着沙发上,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不对劲,“难道只是巧合?是我想太多?为什么会同时出现?”他翻来覆去怎么都想不明白。这时手机响了,是他的学生打来的。他接起来。
“教授,马上到项目来一下!”
“怎么了?”
“来就是了,快点!”
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急,但是好像很兴奋。“难道设备又出问题了,但是语气不太像?算了,先去看看吧。”想着他从沙发上起来,换了一套休闲装,出门了。
电话里说的项目是学校和国家科学院一起办的一个寻找外太空文明的项目,主要就是用射电望远镜接收外太空的信号,分析这些信号,寻找出里面带有智慧迹象的信号。不过这个项目已经开始5个年头了,刚开始有赵齐和另一个科学家一起主持的,但是那个人三个月前被调到了外省。现在就赵齐和他的6名学生在继续。这里的工作挺枯燥的,每天就是听着耳机里的噪音。这5年来偶尔有接收到类似文明的信号,但最后都被证实并非来自智慧生命,只是宇宙的风声。
驾车一个半小时,赵齐来到研究所。天线在300公里外的山区里,接收到的信号用光纤传输到这里,在这里进行分析。赵齐开进停车场,看见沈阳已经在门口等着,他脸上的表情异常兴奋。刚停下车,沈阳就过来打开了车门。
“教授,你终于来了。”
“怎么了?看你表情,中彩票了?”
“比中彩票还让人兴奋”
看着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似乎明白了的什么!
“难道是……”赵齐快速跑进监听室,这里还有两个人,也是他的学生。“给我看看!”
沈阳跑到电脑前,敲了几下键盘,屏幕上出现一条白线,慢慢开始出现几个小起伏,然后起伏越来越大,喇叭里也出现刺耳的哔声,沈阳将声音调小。
赵齐听了一会儿说“这没什么特殊的?”
“刚开始这个信号很弱,我也没太在意,但是后来越来越强,在最强的时候,房间里里的显示器都出现了异常,屏幕不停地闪。”
“你说屏幕不停地闪?”赵齐想到了早上遇到的事:“是不是像波浪纹一样?”
“您怎么知道?”
“你接着说,然后呢?”赵齐开始有了兴趣。
“这个信号持续了不到两分钟,就消失了,但是电脑自动做了记录,我刚开始以为是天线受到了干扰,但是出于好奇,我还是查了一下信号的来源。”沈阳停了下来,眼里放着光看着赵齐。
“怎么不说了?”
“教授,你做梦都猜不到这个信来号来自哪里!”
“来自哪里?”
“月球!”
“月球?你确定?”
沈阳和另外两人都点点头。
“刚开始我也不相信,以为是系统出了问题,又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来自月球。而且教授,还有一个重大发现……”
“什么发现?”
“教授在我们的认知里你觉得20兆赫兹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是多少?”
“1毫米。怎么了?”
“教授你来看这个,”沈阳指着屏幕上的一个数学说。
赵齐走进看了看:“这不可能?”
“我们和你一样惊讶,但是经过反覆核算,没有错就是1毫米。”
这绝对不可能,一定是系统出问题了,于是他仔细检查了电脑,又重新计算,可是结果还是一样。他坐下来,开始思考。
虽然这超出人类的认知,但是赵齐作为一个科学家,深知对于宇宙人类瞭解的太少。从开始的惊讶慢慢冷静下来。
赵齐略微思考了下说:“是几点接收到信号的?”
沈阳看了一下记录说:“9点!准确时间是9点1分23秒。”
赵齐找了张椅子坐下,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了起来。沈阳走近一看,像在计算什么。
“如果手机异常是因为信号干扰的话,那时差不多是8点37分左右,中间相隔了24分钟,拿张地图给我,本市的。”几人翻箱倒柜的找到一张,赵齐把它摊开在桌子上,用尺子量出了出早上晨跑的地方到天线的距离,算出实际的直线距离,接着又把这个数字代进了刚才计算的公式里。
算完后,他拿出手机,准备打电话:“你们也打!”
“打给谁?”几个人一头雾水。
“打给你们在西边的朋友,同学,问他们在过去的一个小时,身边的电子设备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对了,问他们出异常时的详细时间。”
“哦!”说完几个人都拿出手机打电话,房间里下子变得嘈杂起来。
几分钟后,赵齐把电话里听到的记录下来,又开始计算起来,又过了几分钟,赵齐兴奋地说:“果然没错,这个信号一直在向西转移。你们看……”他把自己刚才的计算拿给其他人看,“我的手机是在8点37分出现异常的,而天线接收到这个信号是在9点1分,中间隔24分钟,这两个地方在的实际距离在342公里左右,也就是说这个信号在以每小时842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动,这个信号的指向性很强,只有在直接照射的时候才会出现干扰。不过现在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众人陷入沉思。
“我们可以问问在东边的朋友,实在不行可以在网上发表一个话题,让有同样经历的人告诉我们他们的地点。”沈阳说。
“可以,你马上去办”
“嗯!”说完沈阳拿出电脑开始工作。赵齐接着说:“小敏,我们基地是不是有一台天文望远镜。”
“是有一台在仓库放着。”
“能看清月球表面吗?”
“那个望远镜是之前用来观测土星环的,看月亮没问题。”
“那很好,你去把它拿出来,看月亮,不过现在是白天,不一定看的到,先拿出来吧。”
赵齐想了想接着说:“季林,你打电话给新疆天文台,让他们把天线功率调大,对准月球,现在那个信号应该还没有到新疆。”
“好,教授。”
“教授,他们问为什么?”
“电话给我。”赵齐接过电话说:“我是赵齐,按我说的做,不用所有的,一个就行了,等下收到任何信息马上打给我。”挂了电话后,开始了焦急地等待。
没过多久网络上好像已经有了眉目。
“教授,我在微博上发表了话题,现在已经有二百多评论,他们都说自己的手机或者是电视,甚至对讲机都有。”
“他们的地点都在什么地方?”
“全国,目前最东边的好像是西安。”
“西安。”说着赵齐又拿出了地图:“西安大概在在东经108.93北纬 34.27。距离我们大概是………”赵齐拿起笔在刚才的本子上计算。“如果没有更东边的出现,那这个信号应该是从8点左右开始出现,信号不可能只针对中国,应该是全球性的。”
“而且这个信号出现在全国,又是从东经109度开始,从收到的信息我把这些地点在地图上标了刻出来,并写上发生的时间,从这些地点和时间来看,这个像是在扫描。”沈阳说。
“没错!”赵齐接着说:“它从东经109度开始由北向南扫描,就像电视机的逐行扫描一样。”
房间里安静下来,所以人都在等着。没过多久,电话响了,赵齐看了下时间,接了起来“怎么说?……真的……确定吗?……好,你把数据传给我。”说完挂了电话。
“沈阳你接收一个新疆传来的数据,然后和我们收到的进行对比。”
“好!”沈阳开始在电脑上忙碌起来。小敏这时也进来了,她拿着几张照片递给赵齐:“教授,这是刚才拍的几张比较清楚的照片,因为是白天,太阳光比较强,月亮不是很清楚。”
赵齐接过照片仔细的端详起来,这些照片的确不如晚上拍的清楚,但还是能看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月表并没有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赵齐不停地看着这几张照片,“为什么会这样,月球上什么都没有?”现在他的脑子里全是疑问“这真的是月球发出的信息吗?还是和以前一样?还是说有高等文明,利用月球反射了信号?”
“小沈,现在网上有国外的异常报告吗?”
“有,但是都是集中在亚洲,目前欧洲和美洲,都没有!教授需要报上去吗?”
“报上去吧!”赵齐犹豫了一下:“等一下,比对结果怎么样?”
沈阳看了一下电脑说:“刚结束。”
赵来到显示器前,屏幕上的显示的结果更加确定了他的猜测,这是同一个信号,也在按着自己所想的那样向西移动。而且新疆的天线是直接对准月球的,所以它收到的信号更强,而且清晰,而且系统计算的结果显示信号来自月球。
一阵电话铃声让几人一颤,小敏接起电话后对赵齐说“中科院打来的。”
赵齐接过电话:“你好,看来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目前的结果是这样的。……现在?……好我准备一下!……好”
“怎么样?教授?”
赵齐深吸一口气说“小沈,你把所有的资料打印出来,我要去趟北京,你们就在这继续守着,有任何消息马上告诉我!”
看得出来,赵齐有点紧张。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但是这次他是真的紧张了,甚至有点害怕。目前来说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要如何跟他们说明。
沈阳开车和他一起去了机场,赵齐怀着忐忑的心上了飞机,沈阳将他的车开了回去。飞机上,赵齐一直都在看着手上的资料,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之前遗漏的信息。
看着看着,他停下来,揉了揉眼睛,窗外的风景吸引了他。他看着窗外飘着的白云,偶尔从云间缝隙看到下面的大地。休息半刻,他又回到这些资料上来。
两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赵齐走出机场,在接机处看到了一个人,这人看起来50岁左右,头发有些斑白,但是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见到这位朋友,赵齐显得有些意外,那人看到他到显得冷静许多,两人热情的拥抱。
“赵老弟,没想到是我吧?”
“真没想到是你,咱们有多久没见了?”赵齐说。
“有些年头了,这应该是回国后咱们第一次见面,走上车,车上慢慢说。”
这位看起来比赵齐年长的人名叫李韶华,是他在国外工作时是好友,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哈佛组织的一次学科研讨会,那时他是霍金身边的一个助理。那次他被邀请和霍金一起参加研讨会,在会议上见到了李韶华,两人一见如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学术,一起爬山,参见各种活动。后来霍金去世后,赵齐回到国内,此时的他已经是业界知名的学者,那时赵齐刚好35岁,回国后赵齐被唯以重用。不过赵齐的家乡在四川。在国外读书,工作20多年,现在他希望回到家乡,拒绝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这几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宇宙有兴趣,而在中国天体物理学是个稀缺专业全国只有6所大学开展了相关学科。
川大这几年正在打算开展天体物理学专业,而中央有意在西南建立一个天文台,对地外天体进行检测研究。对于川大开展相关专业的给与支持,在得知赵齐希望回川工作的情况后,川大主动联系了他,能在家乡从事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事业,正是赵齐求之不得的,于是欣然接受。川大聘请赵齐担任天体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后在成都以西300多公里的山区里建起了西南最大的天文观测站,这里有10台射电望远镜,用于接收宇宙中的电磁波。同年国家成立了探索地外文明项目,赵齐成为项目负责人。到今天赵齐已经在这工作7年。
赵齐回国后,李韶华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去年他回国的时候,赵齐也听说了,好像是国家聘请回来的。
两个十来年为见的朋友,好不容易见一面,自然有许多话讲,在车上两人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生活上的趣事。
不知不觉车子到了终点,赵齐看了一眼车外,回头问李韶华“怎么会来这里?”
“进去就知道了,一羣人等着你呢!”
车子到的地方正是领导人工作生活的地方。这是赵齐第二次来这,上一次还是他刚回国的时候。
两人进到里面,在一个会议室里已经有七八个人在闲聊,这里面有时任的领导,国家航天局的钟时昌,还有中科院的院长刘华和一众科学家。
赵齐在李韶华的带领下推门而入,人声停了下来。这些人赵齐都认识,毕竟是同行。跟领导和各位同行握手后,被安排坐在了桌子的一头,正好在领导的对面。
待所以人都坐下后,警卫关上了门。
“各位,今天聚在这里的原因,想必都已经知道了,具体情况在赵教授到之前我已经跟各位说了,接下来就让赵教授补充一下吧。”
“那个,现在的情况是你们具体知道多少?”赵齐有些疑惑。
“哦!目前我们只知道这个地外信号来自月球,而且在向西移动。”领导说道。
赵齐停了一下说:“这些我就不在说明了,其实我知道的也不多,这些是我知道的一些情况的资料,来的急,只打印了几份,大家合着看一下吧!“说着他将自己带来的资料发给了众人。
“就目前来说这个信号最先开始在东经109度,从北向南,扫描地表,这和电视的逐行扫描一样。只不过电视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这个是从北到南,自东向西。这个信号的移动速度大概是每小时820公里左右,按照这个速度扫描整个地球需要24个小时。现在这个点应该到巴基斯坦了。”
“这么说我们是最先发现这个信号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的,不过24小时内全球都会知道。至于信号本身,还没有解出有用的信息,不过这个来自月球的电磁波和我们以往的认知有些不同?我们都知道,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但是这个,这个电磁波没有遵从这个规则,它的频率不高,只有20兆赫兹,但是它的波长仅1毫米。”听到这,在场的所有人面面相觑。这已经违背了以知的物理定律。
在人类的认知中这是不可能的:“赵教授,您没有算错吧?”
“刚开始我也以为我算错了,所以我不停地算了几十遍,结果都一样。”
“其实宇宙的浩瀚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我们看到的,瞭解到的,真的少的可怜。我们不能去否定未知的,和超出我们认知的事物。”李韶华淡淡的说道。
“韶华说的是,赵教授,您接着说。”领导说到。
“目前我所知道的只有这么多,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信号来自月球。”
“可是月球我们观察了上百年年,也已经登陆过几次了,并没有发现有智慧生命的迹象。”钟时昌说。
房间里安静了下来。是啊,月球这个看着人类文明诞生,见证人类文明繁荣的邻居,人类观察了它几百年了,甚至上上千年,它表面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人类看遍了,它就像一个没有穿衣的少女,被无数人围着盯着。
“里面呢?”一个声音响起,大家闻声看去,是李韶华,他就坐在赵齐边上。
“什么里面?”
“对于月球表面,我们已经探索了无数次,但是对于月球内部,我们一无所知。”李韶华平静地说。
“你是说,这个信号来自月球内部?”中科院的刘华问道。
李韶华站了起来说“我说过对于宇宙,我们瞭解的太少,对于月球,我们瞭解的也不多,我们从来没有对它的内部进行过探索,我们都知道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是它的质量却只有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它的密度只有3点几,它的密度不觉得太小了吗?”
“你是说月球是空心的,而且有文明生活在里面?”
“我知道,这个想法看起来有点荒唐,但是你不否定它的可能性!”说完李韶华坐了下来,继续安静地靠在椅子上。
这时所有人都看着赵齐,虽然赵齐和李韶华是多年的好友,但是在有些问题上他们还是有分歧的。关于月球空心说的论点,李韶华和赵齐还在美国的时候他就提出过,但是并没有人赞同他,人们只是当他讲了个笑话,包括当时的赵齐。但是今天赵齐对这个论点有了新的看法,当然他并不是同意李韶华的空心论,但他同意信号来自月球内部的说法。
“我同意他说的!”
所有人都看着赵齐,李韶华也看着他,眼里还有些不可思议。
“当然我同意的是信号来自内部的说法,空心论另议!”赵齐看着李韶华说。
看得出李韶华有些无奈。
“或许月球内部有一台机器,至于是谁放的,暂且不说。岩层包裹在机器外面,虽然我们对月球观测了几百年了,但是实地探测也就几十年。”
“那这个机器有多大,他的能源来自哪里,毕竟信号要穿透这么厚的岩层,太……怎么说……不可思议!”
“我说过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
“那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坐在一头的领导说。
“你说过这个信号是面相全球的,国外,像美国或许现在已经知道了,正在进行下一步的计划!我们不能落在后面!”钟时昌说道。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月球内部的情况,是像我说的,还是像韶华说的那样,虽然我觉得那种可能性不大。”
“关于这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验证?”领导说。
赵齐想了想说:“我想知道我们下一步的探月计划是在什么时候?”
“五个月后!”钟时昌说。
“是载人登月吗?”
“不是,载人要在两年后,这是载人前的最后一次验证任务。”
“我的想法是计划不变,但是登陆器要更换!”
“更换?”
“是的,我们知道,越往内部,密度越大,所以我的想法是在登陆器上安装钻机,这台钻机搭在可伸缩的钻杆,全长200米,在月表钻一个200米深的洞,我们需要算出这200米的密度比是多少,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参考值,能更深最好。”赵齐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想法,一旁的李韶华对这个方法表示赞同,剩下的几位科学家和钟时昌则开始讨论起来。
“老钟,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吗?”领导问道。
“这个计划主要的问题在于钻机的尺寸和重量,以及能源。”
“就我们现在的制造水平能造出来吗?”领导接着问。
“有难度,但是应该没问题。”
“那好,赵教授,韶华,你们负责继续研究这个信号,想办法将它解读出来,我想知道这个信号包含什么信息。老钟,你负责打造这台钻机,最好能在三个月内把它造出来。”
“可以,这个我来负责!”钟时昌说,看得出他还是很有信心。
但是对于解读这个信号,赵齐和李韶华并没有什么信心,不过两人并没有表现出来。
会议结束后,几年未见的两人决定找个地方喝一杯。两人坐车来到一条胡衕里,这里有家小馆子,坐下后问老板拿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碟花生米。
“来,咱们这么久没见了,先干一杯!”
“来!”
一口喝掉后,赵齐说:“怎么样在国外呆了几十年,回国这大半年还习惯吗?”
“习惯!不要太习惯!我跟你说虽然我身在国外,但是我的心一直都在中国,回国后才知道这里才是真正的家,要不是那个项目,我可能早就回来了!”
听他这么一说,赵齐问他:“就是我离开时进行的项目?”
“是啊!”
“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进展?”
李韶华无奈的摇摇头边喝酒边说:“唉!霍老过世后,你就回了国,项目上的一些人也离开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其他几个人坚持的,这么多人离开,上面对这个项目也不再重视了,刚开始还有资金,到后来一年砍一点,这个项目原本是霍老的遗愿,可是人走茶凉,资金越来越少,维持生活都困难,项目基本停滞。挣扎了半年最后还是决定回国了。”
“那现在这个项目还在吗?”
“我回国后没多久就听说这个项目由于没有资金已经取消了。”
“想不到努力了十几年最后还是……有些遗憾啊!”说着赵齐喝光了杯子里的酒。
“看得出来你在国内过的不错!”李韶华把话头转向了赵齐。
“还行吧,国内虽然在这方面起步晚,但是这几年进步很大,这跟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很大关系,就像我带的这个项目,咱两是同行,你应该知道,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地外文明的探索,每年投入这么多钱,但是收效其微,可以说是遥遥无期,可是我们的资金一直没有断过。在这里我可以安心地进行我的研究,不用担心哪天资金没了。”
“是啊,只要**决定了要做的事,不管再难都要做下去,这就中国跟外国的不同。”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两人走出馆子的时候已是晚上七点多。两人都喝得有些微醺。
自从回四川任教后,赵齐是第二次来北京,上一次还是在四年前,但是那次也是因为工作,早上来,晚上就回去了,都没有好好看看北京的夜景。突然赵齐对李韶华说:“时间还早,咱们夜游长安街!”
“成,就当醒醒酒,我好像已经上头了。”
两人沿着长安街由西向东走着,路上的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条发光的线,几十条线从眼前飞过。跟周围的人有些不同,两人加起来接近百岁,在酒精的作用下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路过的人都绕着走,两人慢悠悠地走到了天安门广场。
“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了,走过去找个地方坐坐,我感觉头晕!”
“老李,看来你酒量退步了,”
“还别说我,你不也一样,站都站不稳!”
“是啊,我是有好些年没喝酒了,今天也就是你,要是别人我杯子都不会碰一下。”
天安门的夜晚安详而成稳,在黑幕下,更显得些许神秘,他见证着中国从繁荣到衰败再到繁荣,历经沧桑的它还将见证着人类的未来。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赵齐发现自己在宾馆里,略微有点头痛的他回想着昨天的事,回想昨天他是如何回到宾馆的,这应该是他回国后第一次喝这么多酒。慢慢缓过来后,他想起昨天是和李韶华一起的,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他打了个电话过去,接起来的是李韶华的妻子。
“喂,哪位?”
“嫂子,我是赵齐。”
“哦!小赵啊,好久不见了,什么时候来家里坐坐!”
“是啊,嫂子,我回国后就再也没见过了,老李也没跟我说您也回来了!”
“韶华回来,我这个做妻子的当然也跟着回来了,一个人在那边也没意思,还是中国呆着自在。”
“对了,嫂子,老李怎么样了?”
“还能怎么样,昨晚回来,一身酒味,倒牀上就睡着了。现在还没起来呢!”
“哦!这样,!嫂子,你跟他说一下,我先回四川了。”
“好,小赵,下次来北京一定到家里坐坐。”
“一定,先这样了。”
通完话后,赵齐来到卫生间用冷水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一点。喝酒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能和十多年未见的朋友喝一杯,也值得。赵齐来的时候并没有带太多的行李,回去自然也是一个背包就上路了。上飞机前他给沈阳打了个电话,询问了这两天的情况,顺便让他来机场接自己。
下了飞机,刚出接机口就看见沈阳现在围栏外。几个学生里沈阳是相对来说比较有悟性的,赵齐也很看中他,有什么重要活动,项目都会带着他。
“小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对信号目前没有什么进展,不过现在网上已经有消息出来,美国,欧洲,俄罗斯都已经发现这个信号。这个来自月球的信号已经占据了网络上各大话题榜首,搜索量也冲到了顶。”
“那那个国家有什么行动吗?
“目前还没有。但是说不定已经在秘密进行了。”
“走,回基地。”
“教授,您刚下飞机不先回家休息吗?”
“没事,昨晚已经休息够了,上面对这个很重视,必须尽快将它解密。”
沈阳驾驶着赵齐的老长安车驶上了绕城高速,在路上,赵齐接到了李韶华的电话。
“我说赵齐,太不够意思了!你怎么不等我就先走了,且不说咱两是多年的老朋友,现在这个项目可是咱两一起负责的,你既然丢下我先走了。”李韶华在电话里不客气的说。
“我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不还在睡吗?想着让你多睡会,还怪起我来了!”
“好,我马上上飞机了,先不跟你说,等我到了我再好好说说道说道你!”
“快点,我等你!”说着挂了电话“老家伙!”
“教授,谁啊?”正在开车的沈阳问道。
“一个老朋友!小沈,你知道《光渗透》这本书吗?”
“看过,我很喜欢这本书。”
“就是他写的。”
“就刚才打电话的朋友?李韶华博士?”
“是的,他现在和我一起负责这个项目。”
“真的?太好了,我可喜欢他了,我觉得他的脑洞太大了!”沈阳兴奋地说:“那他也会来吗?”
“嗯,他现在应该已经在飞机上了。”
“那我需要去接他吗?”
“不用了。让他自己打车过来!”
赵齐和李韶华这对老友,从刚认识开始就是这样互相伤害来着,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