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田干真献败战计,玄宗急躁失潼关.
回头却说唐玄宗自安禄山反叛以来,一直处于狂臊之中,宰相杨国忠呢,则是洋洋得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怎么样?!我早就说了,那个羯奴迟早要反的嘛!”可真要它拿出平叛之策,他就是一句话:“不要紧的,反的是安禄山一个人,不用多久他的部下就会杀了安逆,皇上放心好了!”全不把军国大事当回事,说实话,他也就那水平,平时靠着堂妹杨贵妃的裙带,只知道把玄宗哄高兴就完事了,对天下大事何曾用心,也没有那水平用心。
玄宗见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不断胜利,也以为叛军战斗力并不强,求胜心切,将长安御林军大部调往潼关前线,命令高仙芝和封常清东出潼关,高封二位将领,多次和安禄山交战,深知叛军战力强大,目前正是叛军锋头锐盛的时候,最好的策略是利用潼关天险固守,待叛军久攻不下时,调集全国军队,再一举消灭叛军,玄宗屡屡催促**出击,高封二将不敢遵旨,屡屡上表为何要坚守,安禄山屡屡进攻,都是损兵折将,被死死的卡在潼关,无法西进。玄宗以为二将怯战,大怒,下密旨命监军太监边令城处决了封高二将,另派原安西节度使哥舒翰前往统兵。
哥舒翰带玄宗给的五千御林军到了潼关前线,此时长安城,已经调得只剩下三千御林军了,长安府紧急招募民军。哥舒翰到了关上,和众将商议后,根据实际情况仍然先采取坚守之策,并上表玄宗。
一日,安禄山在洛阳长乐宫朝会,向众将询问战守之计,安禄山坐在龙椅上大发雷霆。
安禄山:“反!反!反!你们天天鼓动我造反,上个月还有二十几个州,现在老子手上只有七八个州了,还搞个屁!”安禄山把史思明和蔡希德要求增援的表章扔给他的宰相严庄和军师高尚,安禄山的部将中,最先劝安禄山造反的话是高尚和严庄说出来的,严庄听后内心甚为不满,又不敢说,心想,自己只不过把安禄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已,自已是汉人,也是朝廷派到安禄山军中的文官,朝廷上已完全被李林甫杨国忠这帮人把持,安禄山久有反心,县官不如现管,自已要想一辈子有点作为,不得不巴结顺从安禄山,要巴结,那还得好好巴结,不能来虚的,否则,莫说是功名利禄,连小命都会不保,想到这里,对高尚看了一眼,高尚也不好怎么说,会上一片沉默,这时田干真出班。
田干真:“皇上息怒!臣有话要说!”
安禄山:“阿浩有话请讲!”田干真和史思明是安禄山小时的夥伴,小名“阿浩”,是安禄山军中文武双全的骁将,深得安禄山的宠信。
田干真:“皇上!自古以来,成就大事,哪有一帆风顺的,成功的帝王,哪个不是有胜有败,怎么能指望一举就能成功呢?现在四面**虽多,但都是新召募的乌合之众,疏于战阵,怎么比的过我们的精兵呢,皇上不必为此担忧,臣有一计,包管我军突破潼关,西取长安,生擒李隆基!”
安禄山 :“阿浩快快为我说来!”安禄山听后很急切。
田干真:“皇上之所以能伸大志,是因为那李隆基老儿晚年昏庸无比,重用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唐朝贤能的人都被排挤出朝了,皇上您想想,要是张九龄颜真卿在长安当宰相的话,情况恐怕就大不一样了!现在长安当朝的都是些吹牛拍马的高手,只知道妒贤忌能,杨国忠比李林甫还要坏,杨国忠最大的缺点就是贪权疾妒,凡是不依附杨国忠的,都在朝中站不住脚,他取得玄宗信任的方法就是想尽千方百计使玄宗相信,普天之下,只有他们杨家的人才最忠于李隆基,也只有他们杨家的人才最有才能!而李隆基因为宠爱杨贵妃,对杨国忠说的话深信不疑!这对我们是大大的有利,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杨国忠!”
安禄山:“怎么利用?阿浩你快点说啊!”
田干真:“我们在潼关前线制造种种假象,把精兵都隐藏起来,埋伏在潼关狭道南面的山中,只留一些老弱残兵在外招摇,另派细作到处散布陕郡我军只有三四千人,且缺乏训练,不堪一击!从而引诱**出击!他们派出的兵少,我们就败,等他们的主力大军出来,我们就动用伏兵歼灭他们,潼关就不攻自破了!”
安禄山:“此计好是好,只是那个哥瘸子,心眼亮得很!恐怕不会上当!”安禄山对这条计策将信将疑。
田干真:“皇上明鉴,这条计策对哥舒翰当然起不了作用,但对不懂军事又与哥舒翰不和的杨国忠就不一样了,李隆基耳根子软,且已老迈昏庸,一定会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一定会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自古一物降一物,有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一定会架不住,到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田干真信心十足。
安禄山:“有道理,是个好主意!”田干真点醒了安禄山,见安禄山高兴了,田干真说起了玩笑话。
田干真:“皇上,杨国忠可是您的大功臣啊!皇上得了长安,您可一定要重谢他!”
安禄山:“朕是要重谢他,朕要专门为他打一把上好的宰羊刀!”安禄山一提起杨国忠就咬牙切齿,好象要吃人。
田干真:“臣只怕到时候皇上见了贵妃,就舍不得杀国舅了!”安禄山憋不住了,和众人一起大笑!
后来的情况,就跟田干真设计的一样,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击,诏令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后面的使者甚至望得到前面使者的马尾,哥舒翰架不住,叹了口气,就在河北郭子仪李光弼和史思明大战嘉山的同时,哥舒翰率十几万大军出关,结果中了埋伏,只逃回几千人,叛军崔干佑和田干真一举攻破潼关,哥舒翰被被部将掳囚到安禄山军中,李承业和王思礼等率残军西逃。
得知潼关失守,玄宗惊惶失措,追悔莫及,叛军轻骑直取长安,玄宗和杨贵妃带部分王公大臣和仅剩的御林军二千余人,匆忙西逃,关中一片混乱,叛军进入长安,屠杀李唐王公贵族,洗劫百姓,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一遍腥风血雨。
玄宗一干人,在逃亡途中一夕数惊,关中地方官多数弃职而逃,供给不上,御林军又饿又累,怨声载道,到了马嵬坡,矛盾终于爆发了,东宫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和太子妃张良娣等不满杨国忠的人,联络御林军将领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和他的家人亲信,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兵变”,杨国忠宰辅大唐数年,最后把他杨氏一门并贵妃给宰灭了。
玄宗和陈玄礼好不容易平息将士们的怒气,率众继续西行,李辅国张良娣建议太子李亨和玄宗分道扬镳,留在北方平定判乱,恰好当地父老要求玄宗留下来,于是太子向玄宗提出留下来领导平叛,玄宗思考后分了部分御林军和太监给太子,叮嘱太子军国大事可便利行事,自已带高力士陈玄礼房馆韦见素等大臣入蜀。
太子李亨带部分御林军和东宫卫士,改变方向,朝北前行,一行总共才几百人,太子妃张良娣穿军装,挺着大肚子,手执长矛,坚持要走在队伍最前面,李亨的儿子建宁王和广平王与东宫太监李辅国等,还有玄宗的太监鱼朝恩和御林军将领李怀让等护卫着太子,一行人向北到了平凉,留守灵武的杜鸿渐得知太子已到平凉,先派快马送信请太子来灵武,亲自和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六城水陆转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前往迎接,太子一行人在历尽艰苦的行军之后,终于到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郭曜和郭慧等赶紧迎入。
过了两日,杜鸿渐和裴冕与东宫太监李辅国等人商议,要拥立太子,李辅国等人在太子和玄宗分道扬镳后即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众人一同五次坚请,拥立太子继位,改元至德,这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肃宗下诏全国并致蜀中,号令天下勤王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