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肃宗登基望辅弼,子仪忍痛弃河北。
朔方军潜入河南的细作探知潼关失守,赶紧回报,郭子仪因没收到朝廷的旨意和通报,将信将疑,和李光弼合议后,仍坚持原来攻取范阳的计划不变。
玄宗在成都接到了肃宗的明诏和私信,吃了一惊,想了一晚,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决定传位于肃宗,并派自已的三位宰相韦见素、房琯、崔圆带皇帝玉玺去灵武册立肃宗,并带去自已的私信给肃宗。玄宗深深悔恨以前没有听贤相张九龄的话,非常怀念张九龄,派人到广东韶关专程祭奠了张九龄。
杜鸿渐将后方情况快马密报郭子仪,这时郭子仪才知道长安确已失守,太子已到灵武,子仪感到脊背发凉,不敢告诉诸将,只叫来李光弼,两人正要商议以后怎么办,肃宗的诏书到了,子仪和光弼赶紧出帅府,一看是东宫太监程元振。
钦差程元振:“郭子仪李光弼接旨!”子仪和光弼赶紧跪接。
程元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逆叛军已攻入长安,朕之父皇已入蜀调集剑南之兵平判,临别时诏令朕总摄天下兵马,方今天下形势非常,朕为天下百姓计,为大唐列祖列宗江山计,已于七月甲子日,继皇帝位于灵武郡,朕尊父皇为太上皇,凡我大唐官吏子民,自接旨之日起,军国大事,均先行奏报朕之灵武行在,由朕处置后再报太上皇。卫尉卿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李光弼,均畅晓军旅,自统兵东征以来,屡战屡胜,有大功于国,特诏嘉奖!朕初登大宝,立誓平定乱臣贼子,造福天下,急需左右辅弼,特诏两位大臣,早归灵武,和朕商议天下大计!钦此!”这时郭子仪才知道是太子已在灵武即位,形势变化太大了,有些吃惊,犹豫了一下,和光弼对望了一眼,接下了召旨。
肃宗的这道召旨,给郭子仪出了一道大难题,送走了钦差程元振,郭子仪召集众将商议大事。
郭子仪:“新皇的圣旨各位都已看了,情况都已知晓,各位说说想法!”众将知长安已失,玄宗入蜀,目前朔方军虽完整,然国家已破,大后方危险,众将心中好似过了盐水,无不伤痛沉重,都不说话,会场好一阵沉默。
郭子仪:“我等是回灵武,还是坚守河北?!我们朔方军原本是奉太上皇的诏旨东进平叛,现在新皇有旨,我等当如何,这事大事,都要表态!”众将还是闷不作声,这个态可不好表。
李光弼:“唉!”光弼长叹一声,颇为痛惜。
郭子仪:“光弼兄何故长叹?!”
李光弼:“太可惜了!太为难了!”
仆固怀恩:“大夫可惜什么?”怀恩向光弼拱手,此时李光弼已是御史大夫。
李光弼:“你自己问大都督!”李光弼面无表情的回答怀恩。
仆固怀恩:“大都督,难道是要放弃河北?!”怀恩转身问郭子仪。
郭子仪:“若是我等全师回灵武,你以为如何?”郭子仪反问怀恩。
仆固怀恩:“启禀大都督,末将以为千万不可放弃河北,我军现在所据的河北各郡,都是我们经过血战才得到的,从全国的形势来讲,正好把叛军一分为二,新皇并没有明确要我们全军回去,即使有明旨要我们全军回去,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以利国家,放弃河北,那安禄山和史思明还不笑死?!”
浑释之:“末将以为可考虑分军把守河北,如大都督不嫌弃,末将愿守此城,以待大都督归来!”
郭子仪:“高将军有何想法?”
高浚:“末将愚笨,唯愿听大都督号令!只是觉得放弃河北实在是太可惜了!”高浚拱手回答。
郭子仪:“本都督也相当为难,所以才召集各位共议。我自接新皇的圣旨之后,思前想后,难以决断,可再难以决断的事,还是要决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决意放弃河北,全军回灵武,谒拜新皇!”
仆固怀恩、浑释之:“大都督真的要放弃河北?!”二人眼巴巴望着主帅,相当不甘。
郭子仪:“嗯!我意已决!各位且听我分析,就明白为何要全军回师了!”
仆固怀恩、浑释之、高浚:“请大都督指点!”三人拱手施礼。
郭子仪:“叛军既然已入长安,必然是我军主力已在潼关遭受重创,新皇在灵武,只有我们朔方军留下的几千人,西域的军队,要是回援的话,也只能是分批不定期赶到,一时难以形成合力,如果叛军分军进攻灵武和剑南,则太上皇和皇上危矣!皇上虽没明诏我们率全军回援,但当此非常时期,本都督作为方面大员,要首先确保皇上和太上皇的安全,如要确保皇上和太上皇的安全,我等当立即回师!如我等全师而回,以我军的军力,对关中叛军将是极大威摄,既可以保新皇安全,又可使其叛军不敢分军入蜀,我不是不知道河北的重要性,河北粮产丰富,地理上切断叛军要道,是我军经过多次血战方才收复的,本都督也想两全,可是目前我们的军力,加上到河北后招募的,总共只有七万多人,分军的话,有被叛军各个击破的危险!”还有一条,郭子仪考虑到,如果自己和光弼走了,怀恩和释之怕不是史思明的对手,加上兵力不够,守住河北太难了,这话在会上当然不好说出来,自己是主将,心软不得!
李光弼:“大都督处置正确,我赞成全师回灵武!要说舍弃河北,我更舍不得,我当初奉大都督之命,出井径关,我是没有想到能活着回去的,我们回师后,叛军必然大举反扑,处境最险的是河北的民军,难断还是要断!请大都督下令吧!”光弼的大局观和子仪是一样的。
郭子仪先将各州征来的部分军粮分给河北军民,再将河北朔方军军力集中到常山,以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两部殿后,和常山百姓洒泪而别,全军依次经井径退入河东,留下部份军队守河东,亲率五万余大军回灵武。
却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朝廷初创,文臣武将,七品以上者,不过三十余人,郭曜和郭慧还有杨杜二位参军都凑列文武朝班,毫无改朝换代的新气象,肃宗即位的诏书向全国发出都快半个月了,前来拜谒的各地方面大员,还没有一个,肃宗那是相当的郁闷,肃宗派人到处寻找自己任东宫太子时的密友,待诏翰林李泌。此时好在太上皇已同意肃宗即皇帝位,并明诏全国,军国大事均由新皇帝统摄,处置后再报备于太上皇,太上皇不再直接处理政事,并派宰相韦见素、房琯、崔圆带着皇帝传国玉玺来灵武传位,辅佐肃宗,已在路途。一日,李秘来到灵武,肃宗大为高兴,两人昼夜密谈,李泌替肃宗分析天下大势,告诉肃宗说,安禄山等叛逆都是一些贪财好色胸无大志之辈,大唐列位先皇均是体恤天下臣民的英明之君,文治武功历史少有,天下人心仍然心向大唐,肃宗听了李秘的分析,很是安慰。接着,郭子仪奏表到了,说不日将率大军启程回灵武拜谒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