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郭子仪灵武练兵,长安升平渔阳鼓。
却说郭子仪自观游长安后,想办法找到了那位王小姐,托人说媒,和王夫人在长安成婚后,大唐朝外放郭子仪到灵武朔方军中任职,李韶光也在长安成了亲,后和国回光二人,一个在陇右节度使任职,一个在河西节度使任职。
时光荏苒,四十多年一晃而过,郭子仪在边塞累立战功,至大唐玄宗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暴发时,郭子仪任朔方右厢兵马使兼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南)太守,此时郭子仪已年近六旬,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无情地击碎,却将郭子仪推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场景一:灵武朔方军靶场,郭子仪在练兵:
郭子仪:“两军交战,首重弓弩,弓弩准确而有力,杀伤是最大的,我统率的部队,一定要首先把弓弩练好!”子仪声音异常洪亮,全军振奋,说罢,示意牙将王元振、张知节和张惟岳上前拿令旗指挥。
牙将王元振:“第一队!准备射击!”王元振拿着郭子仪的令旗大呼,第一队依令上前,弯弓搭箭。
牙将王元振:“射击!”说罢令旗向前一指,第一队的箭全中靶心!
郭子仪:“好!退下!”
牙将张知节:“第二队!准备射击!”张知节命令第二队上前,第二队依令上前,弯弓搭箭。
牙将张知节:“射击!”说罢令旗向前一指,第二队的箭全中靶心!
牙将张惟岳:“第三队!准备射击!”张惟岳命令第三队上前,第三队依令上前,弯弓搭箭。
牙将张惟岳:“射击!”说罢令旗向前一指,第三队的箭全中靶心!
郭子仪:“好!退下!准备整队齐射!”在整好靶场后,郭子仪亲执令旗。
郭子仪:“整队准备!” 一、二、三队一齐依令上前,分成上中下三层,弯弓搭箭。
郭子仪:“射击!”说罢令旗向前一指,三队的箭全中靶心!
郭子仪:“好!本军有奖!”说罢,手一挥,中军带人端上奖品,郭子仪训练严格,赏罚分明,深得军心。
场景二:长安城百姓畅饮,大明宫歌舞升平:
在大唐都城长安,天正下着鹅毛大雪,离渭水边不远处有一座东升酒楼。由于大唐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长安很多酒楼生意兴旺,东升酒楼二楼,客人满坐,一酒桌上,五位公子在喝酒,大唐朝廷,极重文学,文风极盛,优秀诗歌流传极快极广,还有专门以印制优秀诗词歌赋为生的商人,朝中有不少宰辅大臣也是文学家,着名诗人,如贺知章、张说、张九龄、张嘉贞、王维、杜甫、白居易、李适之等等。
公子甲:“今日难得相聚,何不痛饮,我建议今天以诗歌行酒令,每人呤唱诗一首,吟不上来的罚酒三杯!”
众公子:“好!”
公子乙:“我建议不管是谁,吟唱的诗好,大家就共饮一杯,诗不好的罚酒二杯,吟不上来的罚酒三杯!”
众公子:“好!”
公子丙:“我建议还是来点难度,你们看,外面正下大雪,我们就以雪为题,大家都吟唱咏雪的诗,如何!”
众公子:“好!就这样!”
公子甲:“我先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众人没说的,共饮了一杯。
公子乙:“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也有雪,众人也喝了一杯。
公子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众人想,穷是穷了点,风雪却很大,没得说,一齐喝。
公子丁:“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大雪莫愁,还能说什么,一齐共饮。
公子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什么时候一年轻人站在了旁边。
张打油:“各位兄台,我觉得老是念别人的诗不好,还是自已作的好!”年轻人打断了公子戊,对各位公子拱拱手,公子戊颇不高兴。
公子甲:“兄台会作诗?”公子甲也拱手回礼。
张打油:“略会一二!这位兄台不要不高兴,你念的那首诗太长,最好的几句你已唱出来了,后面的太长,就不要耽误大家饮酒了!”年轻人又转向公子戊拱拱手说。
公子甲:“好,请兄台也以雪为题,咏诗一首!”
张打油:“行!不过我平生似李太白,诗情要用酒来催,方才出得来!请赐酒一杯!”公子甲给年轻人满上了一杯,年轻人一饮而尽,想了一会,没想出诗来。
张打油:“酒力不够,再来一杯!”众人大笑,公子甲又给年轻人满上了一杯,年轻人又是一饮而尽,把杯子放在桌上,对窗外看了看,手一拍,大喊一声:“有了!诸位请看!”年轻人向窗外一指,只见渭河两岸,一片白茫茫,这时楼上的客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一桌上来了!
张打油:“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多谢好酒啊!”年轻人把他的诗大声唱了出来,众人一时没听清楚。
公子甲:“后两句没听清楚,兄台再念一遍!”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众人这下听清楚了,一齐哈哈大笑,“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哈哈哈!”整个二楼都沸腾了,当天酒楼好多人最后都喝得分不清楚,到底是黄狗身上肿啊,还是白狗身上肿!
在大明宫,玄宗亲自奏乐,杨国忠打鼓,杨贵妃和歌妃等妃子,在跳《霓裳羽衣舞》,杨贵妃天生丽质,歌妃和其它妃子都艳丽无比,一场《霓裳羽衣舞》,气势艳丽华贵,人神均为之惊叹!
场景三:安禄山起兵反叛,渔阳羯鼓动地而来:
却说玄宗晚年,因天下承平日久,大唐一片繁荣昌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听不得不同的意见,罢免了贤能直谏的宰相张九龄,先是重用口蜜腹剑的一代奸相李林甫,后来又重用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相,加之杨贵妃美艳绝代,玄宗贪图安逸和美色,开始怠政,政事先委李林甫,后委杨国忠。李林甫在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庙堂贤能之人日少。按大唐惯例,宰相多由节度使提升,那奸相李林甫,处心积虑保自已的相位,凡是对自已的相位有威胁的,都暗中加以陷害,朝庭另有惯例,胡人不得为宰相,所以李林甫极力推荐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天下总共才九个节度使,竟使安禄山统领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而且这三个节度使所管辖的地域连成一片,安禄山掌握了大唐三分之一的兵力,而且是天下精锐,安禄山用搜括来的钱财,大势贿赂李林甫和朝中大臣,并拜杨贵妃为继母,玄宗为继父,暗中却积极扩充实力。
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后,和安禄山不和,玄宗见二人将相不和却不加协和调整,只是一味的宠信安禄山,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杨国忠因杨贵妃的关系而得到玄宗的宠信,继李林甫出任宰相,他比李林甫更为昏庸自私,只知搜刮民财,朝中大臣凡是不依附于自已的,一律排挤出朝,以致朝政腐败,羣小当道,国事日非,让野心家安禄山和史思明有机可乘。
就在大唐上下歌舞升平之时,在大唐玄宗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秘密起兵,安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绵延百里。烟尘滚滚,鼓噪震地,军锋疾盛,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内区域,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安禄山从博陵至藁城,常山太守颜杲卿因兵力弱小,又受突然袭击,不能抗敌,只得和长史袁履谦伪降了安禄山,正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