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郭子仪武举夺魁,武进士长安观花。
却说玄宗先天元年文武恩科,也就是玄宗开元元年文武恩科,在选出一批文进士之后,又开武举会试,郭子仪在骑射、力量、枪法比试中均是优异,尤其是箭法超羣,步射时,尚有国回光和李韶光两位武举和郭子仪不相上下,骑射时,武举骑马,追射移动鹿靶,郭子仪三箭皆中靶心,玄宗和姚崇暗暗称奇,国回光两箭中靶心,李韶光一箭中靶心。
武举人武艺各项考试全部结束后,华州武举人郭子仪各项均名列第一,安陆郡(今湖北孝感)国回光名列第二,岳州李韶光名列第三。主考官姚崇、王毛仲、卢怀慎三人共拟了准备录取的武进士九十八人,并初步拟定了前十人的名单,以供玄宗最后殿试参考。
玄宗拿着前十人的名单和十份武略试卷,准备当面面试武进士,武略试卷的题目是玄宗亲自出的,这十份试卷,除华州郭子仪的卷子非常优秀外,有几份文才和字迹并不是很出色,但姚崇和王毛仲卢怀慎考虑到是武举,所以三位主考还是以武举的成绩为主向玄宗举荐。
姚崇等三位主考排定了郭子仪等十人班次,在教授一些基本的礼节后,带着这十名最优秀的武举人,来到大明宫,参加武举的最后殿试。
这十名武举人,在三位主考大人的带领下,英姿勃勃的来到了大明宫外廊站好,待玄宗就座后,高力士开始高声唱班。
高力士:“皇上就位,着武举人进殿!”姚崇和王毛仲卢怀慎三人在左,郭子仪等十名武举人右,一行人鱼贯而入。
姚崇等十三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姚崇等给玄宗行大礼。
玄宗:“众卿平身!”姚崇和郭子仪等十三人站好,玄宗看上去对这届武恩科举人很满意。
姚崇:“陛下!臣和王大将军、卢相奉陛下圣旨,主持武恩科,今已完成武艺和策论考试,前次已将各项成绩报告陛下,臣等现带成绩最优异的前十名武举人,面见陛下,请陛下当面考核,并请陛下最后确定武进士的名次!”
玄宗:“好!你们三位辛苦了!现在就开始吧!”玄宗拿着前十名武举人的名单和武略试卷,看了看,喊了一声。
玄宗:“华州郭子仪!”玄宗唱了一声郭子仪的姓名。
郭子仪:“晚生郭子仪参见陛下!”郭子仪出班站到中间,行礼后站好,郭子仪此时虽只17岁,但已是一个壮小夥,长相英俊,玄宗很满意。
玄宗:“郭子仪,朕问你,如果敌军守一城,兵精粮足,城池坚固,你如何率军攻取?”玄宗看着郭子仪,这些问题,玄宗是前两天自已思索的,是连三位主考都不知道的临时性问题,看的就是武举的应变能力,自已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郭子仪想了想,有了主张。
郭子仪:“启禀陛下,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敌军兵精粮足,据守坚城,我军如冒然攻城,必然伤亡很大,为将者应制敌机先,所辖要地,应预先据守,而不能待敌抢占之后,再冒部下巨大的伤亡去夺取,此时取城,已是下策,非万不得以不能为之!”
玄宗:“嗯!有道理!为将者确实应当制敌机先,赔本的买卖不能干!”说罢又对王毛仲看了一眼,问道。
玄宗:“王大将军,你以为他回答得怎么样?”
王毛仲:“回陛下,郭子仪回答得不错,有见识,后生可畏!不过,将领的实际才能,还得看战场上的实际表现!”
玄宗:“嗯!有道理!”说罢,目光又转向郭子仪。
玄宗:“郭子仪,我问你,你自信能指挥多少部队?”
郭子仪:“回陛下!这个问题晚生现在还不能回答,说少了,显得晚生无能,说多了,不现实,因为指挥军队,主要就是指挥将领,晚生现在除了平素一起操练打猎的十几个小夥伴外,手下还没有训练和指挥过任何将领,但假以时日,晚生一定会为陛下训练出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郭子仪回答得很冷静。
玄宗听了心想,这就对了,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不夸张,不缩小,有志向,确是个统兵的将才。
玄宗:“好!你年纪不大,心中却颇有主张,很好!你入列吧!”玄宗很满意,心想武进士第一名八成就是他了。子仪听罢入列。
玄宗:“安陆郡国回光!”玄宗唱起了国回光的名字。
国回光:“晚生国回光参见陛下!”国回光出班站到中间,行礼后站好,此时国回光已年满36岁,是所有武举人里最年长的,玄宗见了点点头。
玄宗:“国回光,朕问你,你认为战车在作战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国回光没有想到,战车他也没有见到是个什么样子,心中一个格蹬,心想糟了,突然想起了姚相对武举们的交待,“知道什么说什么,擅长什么说什么!”心中有了主张,也有了灵感。
国回光:“回陛下!晚生从来没有看到战车是个什么样子,是几匹马拉的,所以难以回答,不过晚生猜想,战车肯定只在平原作战有用,在平原可以用来冲击敌军,也可以用来临时组织防御阵形,不适合在山丘地区作战,如晚生说错了,请陛下恕罪!”国回光拱手回答,玄宗听了笑了笑。
玄宗:“你没有见过战车,朕也没有见过!这几天朕为考你们,也在看兵书,你说得没错,兵书和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过,南方曾有过车战,都是在中原地区,大唐是以骑兵和步兵开国,战车有其优点,但更有重大的缺点,就是不灵活,已经淘汰了!”玄宗对国回光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玄宗:“你认为水战最重要的是什么?”
国回光:“回陛下!晚生认为,不管什么战,最重要的还是人,水战舰船重要,弓弩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人和器械缺一不可,水军相比骑兵和步兵,协调性更强,更需统一指挥,更需要熟悉水战的各级将领和士兵协调一致,如果不悉水性,不懂旗语,失去了统一指挥,大江上一万生疏的水军打不过500训练有素的精锐水军,是待宰的羔羊!”
玄宗:“嗯!有道理,朕就不能打水战!打水战朕就是羔羊!”众人听罢忍不住大笑,玄宗要国回光入列。国回光入列后,玄宗拿起李韶光的武略试卷看了一下,皱起了眉头。
玄宗:“岳州府李韶光!”玄宗见李韶光的字不怎么的,本能的皱起了眉头,但还是唱了名字。
李韶光:“晚生李韶光参见陛下!陛下,晚生家贫,自幼在大山中随家父打猎采药,书读得太少,所以字不好,不过晚生胆量大,为国家,敢于冒险犯难!”李韶光出班站到中间,大声回答玄宗,玄宗心想,哟嗬,这个小夥子还颇有自知之明啦,眼尖得很嘛,玄宗也来个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开始即兴考问李韶光。
玄宗:“啊!你说你胆子大,那朕问你,如果你碰到比你强大的敌人,你怎么办,你怎样去战胜强敌?!”说罢,两眼直勾勾的盯着李韶光,李韶光也不怕。
李韶光:“回陛下,晚生会寻找敌人的弱点,找到敌人的软肋,给他致命的一击!”李韶光镇定的回答。
玄宗:“啊!有道理!哪要是一时找不到敌人的弱点,敌人已来到你面前,你怎么办啦?!”玄宗不依不饶,穷根究底。
李韶光:“真到了那时,晚生就统兵和敌人正面决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晚生定当拼死一战!”李韶光说得斩钉截铁。
玄宗听罢心中感叹,“探花郎啊探花郎,想探花,没有胆量那成,这小夥子有勇有谋,字差点就差点吧,这探花郎就是他了!”
说罢玄宗叫李韶光入列,玄宗又一一面试了另外七个武举人,都不错,玄宗心想,这姚崇自已真没看错,真是个救时宰相,和卢怀慎举荐的都是人才,就按照他们两人所拟的名单吧,玄宗决定名单一个都不改,亲自把三鼎甲和前十名武进士的名单在诏书上写好,又在另一份八十三人的武进士名单上签了字,叫高力士用了皇帝玉印后当场宣读。
朝廷授与郭子仪高等武举第一名(武状元),国回光高等第二名(武榜眼),李韶光高等第三名(武探花),并授与另外九十人为武进士,郭子仪此时还只有17岁。
九十三人新科武进士的大红榜名单,分别在国子监和礼部兵部三处大门口两边张贴出来,引得众多长安百姓前来观看,武举人更不用说,听说出了榜,都来细看,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玄宗亲赐武进士琼林宴之后,按大唐科举仪式,继十天前文进士观游长安后,郭子仪和国回光、李韶光三鼎甲武进士,穿铠甲,着红袍,胸前戴着大红花,其它的武进士,戴红花,披紫袍,九十来个武进士,高高兴兴观游了当时的世界首府-大唐长安府,长安有不少老百姓,敲锣打鼓,郭子仪后来的夫人(王夫人)和很多长安美少女,手拈梅花枝,沾上梅花香水酒向武进士,郭子仪等大受欢迎。
大明宫政事堂,姚崇和卢怀慎、王毛仲、葛福顺、陈玄礼在向玄宗道喜,此时张说、刘幽求、魏知古因与姚崇不合,均被玄宗外放各州为刺史,玄宗新进卢怀慎为宰相,卢怀慎非常清廉,政事从不拿主意,是着名的伴食宰相,姚崇精明能干,洞察政务,大权独揽,措施得力,是历史上着名的救时宰相。
姚崇:“恭喜皇上喜得将才!本届恩科武进士非常优秀,尤其是状元郭子仪,真是个少年俊才,以臣观之,后必为国家柱石!”姚崇对玄宗笑兮兮的说。
卢怀慎:“皇上洪福,引得天下英雄归心,微臣也跟着皇上享福!”说罢玄宗和众大臣一齐大笑。
玄宗:“诸位爱卿,新科武进士当授与何职啊?”说罢将目光转向了王毛仲、葛福顺、陈玄礼等几位大将军。
王、葛、陈三人:“请皇上定夺!”三位大将在玄宗登基三个多月来,都知道了玄宗的性格,不约而同回覆玄宗。
玄宗:“姚爱卿有什么想法?”玄宗转向姚崇征求意见。
姚崇:“臣以为先授郭子仪五品武职,任职御林军左卫长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营长级别),国回光和李韶光均授与六品,任御林军中尉,其余武进士,均授与七品,任御林军少尉,一年之后,各升一级,外放边军任职历练。”姚崇想起那次定恩科的朝会,考虑到王毛仲的态度,一下也不敢把新科武进士用得太高。
玄宗:“很好!就这样定了!”王毛仲听后颇有些不悦,但也不好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