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求贤诏书遍州县,文武高手奔长安。
大唐东西南北驿道上,匹匹快马,背负玄宗的天下普诏,直奔各道府,各道府将诏书抄写若干份,加上道府的文书,快马再到各县,各县主要十字路口,贴上了县府的红色文书布告,中间独立的黄裱纸上,是县府誊抄的皇帝诏书,一老先生应众人要求,在大声的念诏书。
某乡老甲:“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登大宝,欲使四海升平,天下大治,万民安乐,非常渴望天下贤才辅助,现特开恩科,文武并重,选取天下文武贤能,各道府县务必告知城郭山野,选拔举荐贤能,来长安会试,直入长安者,须先参加长安府乡试,优异者方能参加会试,会试大比文科定于先天年十一月八日,武科定于十一月十八日,来长安会试之文武贤能,程仪有难处者,各道府县视山水之远近,提供程仪,各道府驿站依据道府县文凭,提供食宿便利,会试中各道府县生员成绩优异者,府道县有荐贤奖,朕在长安翘首以待!” 另一边某乡老乙在念本县公告。
某乡老乙:“本县奉皇上圣谕,并奉州府示下,向本县公告:皇上新登大宝,欲求天下贤才,本县深体圣意,定于十日后在县府考察本县文武贤才,优异者授与文武秀才功名,并推荐至上级道府,参与道府乡试,优异者再由道府推荐至长安会试,本县文武贤才有志为国出力者,望积极参与,并望本县父老相互转告,以使本县全民不负皇上求贤之心,本县将对本县之优异贤能者给与程仪方便!江南道岳州府巴陵县示”,县府告示上面盖有巴陵县大印。
玄宗求贤开恩科的天下普诏,半个月内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各道府州县,在大唐江南西道岳州府平江县大山区,有一个壮小夥,叫李韶光,祖上均以在山中狩猎采药为生,从小习武,此时年刚18岁,就已和父亲打了三头老虎,一日父子二人,正在岳阳楼下卖虎皮虎骨,李韶光父子二人卖的虎皮虎骨,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东西。
父子二人刚刚将货物脱手,李韶光年少,货物一脱手就什么都不管了,正在那里贪看洞庭湖那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风景,只听得一阵阵锣声,伴随着一声声吆喝,李韶光不由得回头静听,原来是巴陵县的师爷和衙役,在宣告玄宗天下普诏开恩科的事,李韶光听了不禁有些心动,扯着父亲,二人一起看了官府的榜文。
在大唐淮南道安陆府安陆县山区,也就是以孝闻名于天下的董永故乡,即现在的湖北孝感山区,有两兄弟二人,名国回光、国重光,兄弟二人在山中半耕半读,秋冬常常和乡邻在山中狩猎,素有勇力,方圆百里闻名,二人均已娶妻生子,乃是山区中小康之家。
玄宗的天下普诏,也传到当地,兄弟二人均有心思参加武举,只是家中孩子们均未成年,于是哥哥国回光找弟弟商议,表达了想去长安看看的想法,不料弟弟国重光也有此想法,兄弟二人争执不下。
国回光:“弟弟,你我家中必须留一人,家中这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必须得有一个主心骨,这样,既然你也想去,我们兄弟抓阄,谁拈着长安二字的谁去好不好?”
国重光:“好!就依哥哥的说法!”兄弟二人就这样说定了。
结果,国回光拈着了“长安”二字,国重光拈的是“家中”二字,这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国重光只得留守家中。
华州离长安城不过百余里,郭家庄又是处在关中和中原的官道边没多远,玄宗开文武恩科的事,不消说,自然也传到了少华山脚下的郭家庄,郭子仪素有志向,只是有些舍不得爷爷和奶奶,于是子仪和爷爷郭通商议。
郭子仪:“爷爷,我想参加皇上加开的武恩科武,爷爷意下如何?”
郭通:“仪儿啊,你长大了,是该你展翅高飞的时候,只是爷爷和奶奶舍不得你走啊!”郭通老夫妇着实舍不得孙儿离开他们外出。
郭子仪:“我也舍不得爷爷和奶奶啊,我以后常回来看你和奶奶啊!”
郭通:“好!有我照顾你奶奶,家中还有仆人,你不用担心!”郭通岂能不知,这是孙儿的安慰之语,中了武举,朝廷要用人,武进士多在边塞,一旦离开了长安,见面的时候就难了。
郭子仪奶奶:“仪儿,你既决心要去长安,我把那张虎皮给你赶出来做件袄子,时间来得及,不要在外面冻着了!”
郭子仪:“奶奶,我不要,我不冷,留着您和爷爷做衣服!”子仪坚决不要奶奶给他做虎皮衣。
过了几日,子仪邀了几个平时一起练武的小夥伴,骑上快马,直奔长安,家中黑白二只狗,跟着子仪和小夥伴们的快马,送去十余里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