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观军使不变军机,九节度兵败相州。
干元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758年农历七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行营节度使王思礼及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郑蔡节度使季广琛,一共九个节度使率领**近六十万,向相州进军。
安庆绪在卫州和**决战,子仪祭出拿手好戏,以朔方军善于射击的几千人埋伏好,向安庆绪挑战,假装战败,安庆绪率军猛追,叛军进入伏击区后,**箭如飞蝗,判军死伤无数,大败,**返身猛攻,安庆绪大败,被斩首四万多,**攻克卫州。后来双方又在愁思岗大战,郭子仪又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屡战屡败,最后全军龟缩相州,已不足二万人,**遂围定相州。
相州城池异常高大坚固,**围住日夜攻打,安庆绪负隅顽抗,相州久攻不下,**引漳河水淹相州城,城中一片水乡泽国,相州一时被打成了东方的威尼斯,安庆绪的判军在树上和房顶起居,**也莫奈河,这一围就是半年多,城中粮食吃光了,吃老鼠,相州又被打成了鼠害灭绝的卫生城市,最后人相食,就是不降,**眼巴巴的就是拿不下相州。
安庆绪在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晚上派人潜出,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不为所动,进军缓慢,有意拖延,陈军魏州,让安庆绪拖疲唐朝大军,只派少数精锐轻骑兵袭扰,抢劫**粮草,最瞭解史思明的是李光弼,这时光弼和郭子仪商议,认为史思明陈军魏州,是有意疲惫我军,要求分军主动进攻魏州的史思明,但是鱼朝恩不同意,认为只要先灭了安庆绪,史思明会不战自退,不同意分军出击,兵势已变,对方生力军以逸待劳,总指挥是个不知变化的庸才,就出问题了。
干元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759年农历3月,安庆绪再派部将安太清将伪帝玉玺送给史思明,并致信愿让出帝位,史思明大喜,也认为袭扰疲惫**的目的已差不多了,于是指挥十多万叛军急趋相州,双方在相州城北决战,**布阵漳河北岸,由于九个节度使没有明确的总指挥,**进退相互观望,没有决心,**虽多却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鱼朝恩没有基本部队,没有威望,各节度使也只能控制自已的基本部队,这就埋下了**溃败的伏笔,战争进展正常还好,一旦有突发事宜,处置不及,就有可能崩溃。
史思明亲带五万精兵和**决战,双方正在交战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树连根拔起,白天如同黑夜,**围城已有半年多,虽然人数众多,实已疲惫不堪,本无斗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向南逃奔,**建制被瞬间打乱,众节度使都约束不住,鱼朝恩哪里约束得住,鱼又没有基本部队,顿时成了光杆宣尉使,**人马互相践踏,伤亡惨重。史思明的叛军也纷纷向后溃退,整个战场一片混乱。郭子仪担心洛阳安危,收集朔方军的溃兵,退守河阳洛阳,李光弼退回太原,其它节度使也败走。部份溃兵,失去军纪约束后,没有饭吃,抢掠邺城四周各县百姓。
**勇将,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在相州战役中,奋勇杀敌,中流矢身亡,肃宗下诏諡号忠勇,追赠为武威郡王,命人将李嗣业灵柩送回故乡安葬,朝廷派专人前往致祭。
相州战役后,叛军转危为安,并得到了**溃退后留下的军粮,接着叛军发生内讧,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和其亲信部将,兼并了安庆绪的军队,自称为大燕皇帝。
鱼朝恩观军相州,大败回朝,无法向肃宗交待,恼羞成怒,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郭子仪的身上,说郭子仪心怀不满,率先逃跑,郭子仪自出任朔方军方面重任,统领大军,平时要多考虑军国大事,哪里过多注意到要尊重肃宗身边的亲信太监,鱼朝恩等素来就嫉妒郭子仪功劳大。
相州战役,**兵力那么优势强大,却惨遭失败,肃宗非常郁闷,也追悔莫及,如此重大的失败,必须得有人承担责任。在相州战役后,肃宗召郭子仪回长安,嘱咐郭子仪休养,于是子仪罢职,闲居长安。肃宗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仆固怀恩为朔方军副使,成了李光弼的直接下属。
郭子仪回到长安,领着朝廷高位虚职,闲居下来,夫人王氏和侍妾南阳夫人李氏、信阳夫人韩氏却很高兴,自安史之乱暴发以来,郭子仪长年在外征战,哪有时间回家,郭仪在长安府中,心中虽然苦闷冤屈,但以朝廷大局为重,也不替自已争辩,在家不时和孙儿外孙们逗乐,天伦之乐也颇为安慰,一边打听着军情,边休养。
郭子仪在闲居期间,曾二次拜谒过太上皇李隆基,玄宗回长安后,肃宗的心腹大太监李辅国等,为了专权,使尽手段挑拔肃宗和玄宗的父子关系,将玄宗的老臣和高力士尽行发往外地,玄宗的日子并不好过,郭子仪前来拜见,孤独中的玄宗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