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肃宗凤翔集**,房琯反败火牛阵。
却说肃宗和李泌郭子仪等众文武大臣在拟定好战守大计之后,按计划,李光弼率一万朔方军进军河东,骁将李抱玉,胡人,本姓安,字抱玉,安禄山反叛后,深深地厌恶安禄山的为人,以姓安为耻,改姓李为李抱玉,投奔李光弼,光弼大喜,引为心腹大将。
肃宗留下裴冕和杜鸿渐等人留守灵武,亲自率李泌等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主力,南移行营至彭原郡,恰好玄宗的三位宰相房琯、韦见素、崔圆奉着太上皇的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来到彭原,就在行营宣读了玄宗的诏书,正式传位册立了肃宗,房琯交上玄宗亲封的焟书私信给肃宗,三位宰相就随肃宗行营辅佐。
房琯风度翩翩,素有才名,出口成章,肃宗颇为好感,房琯细说天下大计,肃宗深信,不亚于李泌。崔园此时兼任剑南节度使,建议肃宗行营移师凤翔,接应在路途的剑南兵,肃宗和几位宰相商议,干脆移师风翔,郭子仪留下二千朔方军,分守平凉和彭原郡,维护交通,自率朔方军主力随肃宗移师凤翔,收集关中溃兵,肃宗下令在凤翔城头树起几竿超大的大**旗。
安西节度使梁宰在接到肃宗的诏书后,仍逗留观变,副使李嗣业受制,不便东进,节度判官段秀实对副使李嗣业说,“当今天子危急,公常自称大丈夫,今天为何还儿女作态,置天子安危于不顾?!”李嗣业猛醒,带本部五千精锐骑兵,和段秀实毅然东进,沿途动员驻西域**,一同东归,在凤翔拜谒肃宗,肃宗得到数千精骑,大为高兴,任命李嗣业为节度使。李承业和王思礼、吕崇贲带几千潼关败兵到了凤翔,拜见肃宗,肃宗下令将三将斩首,房琯见王思礼等不惧战败耻辱,仍然忠于大唐,为王思礼求情,肃宗斩了李承业,留下王思礼和吕崇贲。
自肃宗在凤翔升起大**旗,关中军民散卒闻迅纷纷前来集队,剑南的兵马也到了,西域和河西还有陇右的兵马也赶来,加上朔方军,大唐已聚集近十万军队,肃宗决定反攻。房琯自告奋勇,要求领军收复长安,并向肃宗秘献战计,肃宗听了很高兴,房琯反覆嘱咐肃宗注意军机保密。李泌经过反覆思考后,建议先收复叛军老巢范阳,从而彻底清除叛军势力,肃宗眼见长安就在眼前,急欲收复长安,没有采纳李泌的长远计划。
在风翔太守府,肃宗召集收复长安的会议。
肃宗:“列位爱卿,目前我军已大队集结,如何收复长安,请列位爱卿共议!”
李泌:“臣还是坚持在收复长安前,先派一军,从河曲进攻范阳,再令李光弼率军出井径,两路会合一举拿下范阳,如果我军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叛军必然东撤,最后全部龟缩范阳,连接平卢,反而难以根除,请陛下深思!”这条战守之计,李泌前几天就和肃宗说过,此事君臣有分歧,这是李泌将自已的这条战守大计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来,而肃宗盼早点收复两京,几是望眼欲穿。
肃宗:“郭爱卿以为如何!”肃宗想听听郭子仪的意见。
郭子仪:“李相高明,一眼就看出范阳乃是叛军的根本,臣当时在河北时,就和光弼计定,坚守常山,扼敌要路,待收取河北各郡后,直捣范阳,李相先取范阳、千里疲敌之计诚为高明,只是目前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李光弼河东军力不强,又被叛军扼守了土门井径口,再次奇袭常山有困难,如常山郡不在朝廷手上,这一路出兵太难了!河曲雁北一路,如不能速胜,则粮道遥远,臣以为还是先收复两京较为稳妥,李相之计是彻底根除叛军的长远之计,先收复两京是眼前之计,两计都是胜利,臣请陛下圣裁!”郭子仪深为早前撤守常山郡惋惜,要是常山郡现在还在手上,那反攻河北,收复范阳,多方便啦!可那时真的怕叛军分军攻击灵武和剑南,要是皇上和太上皇危急,那就问题大了,所以当时不得不舍弃常山,世事常常令人难以两全,自已一撤,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河北反正民军没多久就陷入了悲惨世界,这一直就是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元帅内心的痛楚。
肃宗:“好个两计都是胜利!朕目光有些短浅,太上皇还在成都,朕欲早日收复两京,好迎太上皇回长安,侍奉晨昏,先生不要见怪啊!”肃宗望着李泌,没有听取李泌的长计,肃宗有些过意不去。
李泌:“陛下是一国之君,自当裁决大事,臣只是尽忠职守!”李泌妥协了。
肃宗:“好!哪位爱卿愿统兵收复长安!”郭子仪正要出班,宰相房琯先站了出来,大声奏道。
房琯:“臣愿统兵收复长安!”房琯的声音洪亮,信心十足。
肃宗:“好!就由房爱卿统兵收复两京!”李泌和郭子仪听罢大吃一惊。
李泌:“陛下,房相从未统兵,书生拜大将,殊为不妥!”这事肃宗没和李泌商量,以为自然是郭子仪统兵,要不然是李嗣业也行,没想到肃宗同意房馆统兵。
房琯:“李相何出此言,军旅之事,本相也颇有研究,计划周密,已报陛下,书生就不能统兵?东吴陆逊不也是书生统兵,还不是大败刘备!统兵之将,首在忠心勇敢,本相就是要做陛下的陆逊!为天下做一个忠心勇敢的榜样!”房琯平素就嫉妒李泌才高,对李泌不同意自已领兵非常不满,所说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肃宗:“房爱卿忠勇可嘉!就由卿统兵,所有在凤翔的兵马,除郭爱卿的朔方军外,均由卿统领,朕等爱卿的捷报!”
房琯:“臣遵旨!”
李泌:“郭相是国家重臣,执掌兵部,如此重大的军事,为何不说话?!”李泌害怕出事,把郭子仪逼了出来。
郭子仪:“陛下!还是由臣来效劳吧,房相赞助军机如何?”郭子仪说得很恳切。
肃宗:“郭爱卿忠勇,谁人不知,自平叛以来,卿率朔方孤军,当先出击,转战几千里,太辛苦了,这次就由他人代劳吧!有爱卿带朔方军在朕的身边,朕才睡得着觉!”这是肃宗的真话,当然也有玄宗密信的那句话起作用:“今后国家要形成定制,万勿使一人统兵过大!”话说到这个份上,李泌和郭子仪都没办法了,人臣毕竟是人臣,不能越俎代庖啊!
肃宗以宰相房琯为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元帅,房琯荐王思礼为副帅,统领剑南关中等五万多**向长安进发,公元756年农历9月,也就是肃宗至德元年农历九月,**和安禄山叛军在长安西北的陈涛斜相遇,安禄山极善用兵,其田干真精骑侦知**中有牛数千头,大疑,上报安禄山,安禄山本一偷牛之贼,稍为想想即有了准备。
房琯运用春秋战法,以二千辆牛车在前冲击,以马步军随后跟进,一时颇有声势,要是叛军统帅是个一般的将才,没有充分的准备,那说不定就真被房琯的千牛阵吓倒,可是房琯的点儿背,他碰到的是安禄山,是个身经百战的人,没有几把刷子他哪敢造反。
就在快接近叛军时,叛军突然扬尘纵火,一时烟尘大起,烟焰张天,叛军阵中鞭炮齐响,几百羯鼓号角震地齐鸣,风助火势,几千头牛大惊,回头而走,**大队反被冲得七零八落,叛军铁骑乘势冲锋,**大败,死伤四万余人,只剩几千人逃回,郭子仪命令朔方军紧急戒严,房馆和王思礼等败将赴行营负荆请罪,刚凑齐不到十万兵的本钱,不到十天又折掉一半,肃宗郁闷不已,又悔又痛,只能完全依靠朔方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