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姚崇宋璟上国策,玄宗拍板开恩科。
话说我中华神州,方圆万里,有许许多多无比壮丽的名山大川,其中以黄山神山和五岳神山最为着名,在此单表五岳中的西岳华山,那华山高万丈,风景极其险峻优美,不过我奉劝诸位还是不要去,因为那华山真是险峻得吓人,自古华山路一条,说的就是华山的山势。
爬华山你不吃饱喝足,两腿没劲你上不去,但吃饱喝足了上山问题更大,到了山上,山如斧削,山风一来,两脚难稳,那你就只能趴下,此时已身不由已,很有可能前门后门都遇险情,难以关风,就是大姑娘小夥子都会出挺,更不用说老幼,我说的是什么,当然是“你懂的!”
为了环保,也为了个人的荣誉,华山咱不要去了,山人带你去华山西边的姊妹山,就是少华山,因为本书的主人翁,大唐的守护神--郭子仪元帅的故乡华县,就在少华山的北麓。
少华山海拔比华山要低几百米,所以叫少华山,山势依然险峻,但不如华山,上华山你八成会出状况,上少华山你顶一顶八成不会出状况,此处莽莽羣山,层峦叠嶂,峰峦竞秀,山势险峻,沟谷幽深,山中森林茂密,常见瀑布如白练,飞流直下,时有神奇的巨石,溪水奔流,大大小小的碧潭,清澈见底,四季风光变幻无穷,令人神往。
离少华山北麓不到十华里,就是郭子仪居住的祖屋,郭家庄,子仪的父亲曾任大唐地方官,子仪小时候和母亲向氏,一起随郭敬之在外地辗转生活,八岁时子仪的祖父郭通,因思念孙儿,接子仪到郭家庄居住,大唐经济繁荣,子仪家境不错,郭通夫妇对孙儿子仪非常痛爱,但是教育很严格。
子仪本着祖父祖母的一惯的教育,每天上午学文,下午习武,几年来如一日,已在郭家庄生活学习了八年多了,文武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武功,子仪似有天生神力,箭法尤其高超,祖父祖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郭子仪此时快满17岁了,此际宇宙天地时光已运行到公元713年夏天。
此时的大唐,已进入中年,整个国家经过太祖、太宗、高宗、武则天后等好几代英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已非常强盛,虽然朝廷上层斗争激烈,掐得很凶,但很少波及到大唐的中下层,国家的基石比较稳定,社会相当和谐安宁。
一日,天气晴朗,子仪带十来个一起练武学习的少年,和祖父一起共十来个人,外加郭家一黑一白两条猎狗,乘大清早,来游览少华山。
此时正是盛夏,少华山上万木葱胧,一片绿波的海洋,到处瀑布飞流,上得山后,又比山下清爽了许多,阵阵山风,吹来百花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子仪和小夥伴们就特爱少华山这片浩浩荡荡的绿波海,子仪的祖父郭通就更不用说,生于斯,长于斯,太爱这少华山了!
郭通手拿登山杖,不顾年迈,还想来看看少华山,子仪听从祖父的教导,上山时兵权从不离手,身佩宝剑和箭囊,手拿宝弓,和祖父等一起进山。
十来个人在少华山中,游玩得非常开心,还打了几只野兔,就在山中,找来柴火,就着盐巴烧烤,俗话说,山珍海味,山珍还排在海味之前,实际上海味哪有山珍香,山珍中又有“飞斑走兔”之说,就是天上飞的斑鸡,地下跑的兔子,又是山珍中最美的野味,野兔肉烤起来那实在是香。
不知不觉,日已偏西,子仪一行人开始下山,清爽的山风,送子仪等一行下山,当走到一处山溪小碧潭处,子仪看见祖父已有些劳累,提议休息下,准备用葫芦给爷爷打点山溪水喝,两只猎狗吃了野兔骨头,也渴了,先来到小潭边喝水,忽然,山风一转向,迎面吹来一阵腥风,黑白两只猎狗闻到异味,浑身一震,毛都竖了起来,对着小水潭边不远处的一块巨石狂吠起来,子仪听得狗叫声不对,返身回来,拿起了宝雕弓,只听得爷爷大喊。
郭通:“仪儿!有猛兽!”郭通早就告戒郭子仪,少华山中有猛兽。
说时迟,那时快,巨石后面闪出一头斑澜猛虎,俗话说,虎虎生风,只听得那猛虎突地吼叫一声,一个天蓬罩跃起,向两只猎狗扑来,平地好象刮起了一阵巨风,令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子仪的那十来个小夥伴,吓得本能的向后跑,爷爷郭通惊得登山杖都掉在地上。
只听一声弓铉响,一只响箭,穿透虎喉,老虎从空中跌落,倒在溪水里挣扎,山溪水霎时变红,两只狗对着溪水中的老虎狂吠,不敢近身。
子仪再搭上一只弓箭,看着在溪水中挣扎的猛虎,身上也渗出了一身冷汗。
过了好久,老虎一动不动了,一行人确认老虎而死后,才砍树伐木,把老虎绑抬回郭家庄,郭通对孙儿子仪临危不惧感到非常自豪,子仪的小夥伴们和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对子仪这位年少的打虎英雄,都竖起了大大的大拇指!
唐玄宗先天二年十月某日,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初年十月某日,也就是公元713年农历十月某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发动两次政变之后,终于全面掌握了朝政,玄宗求治心切,故非常勤政,这天天刚晨曦,众文武大臣早已齐聚长安大明宫外廊,玄宗刚刚坐上宝座,即示意高力士开始朝会。
高力士:“皇上就位,众臣早朝!”高力士身材魁武,面目俊朗,是少有的长相英俊的太监,声音很洪亮。大唐玄宗朝的文武大臣,文臣以姚崇为首,武将以王毛仲为首,昂然入朝。
众文武大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文武大臣在走到朝位后给玄宗行大礼。
唐玄宗:“众卿平身!”众文武大臣起身站好。
高力士:“皇上有旨,广开言路,广征国策,荐贤有奖!有本早奏,无本散朝!”高力士高声宣读玄宗的口谕。
姚崇:“臣有本上奏!”众大臣思索片刻后,姚崇率先出班上本。
唐玄宗:“好!好!姚爱卿上本,必有良策!逞上来!”姚崇是在和玄宗密谈一晚,双方达成十条共识后才恢复相位的,此时复相才三日,这是他上陈具体国策的第一本,玄宗当然非常重视,玄宗也知道,在朝会上本,肯定不是密本,玄宗略略看了一会,就知道了姚崇此本的大致意思。
唐玄宗:“姚爱卿此本所奏事关重大,爱卿可公开奏明,正好和诸位大臣一起商议!”
姚崇:“是!皇上!”说罢,姚崇又提高了声音,非常洪亮的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姚崇:“皇上励精图治,臣十分感奋!近日反覆思索,得一策,臣以为,欲使天下大治,江山永固,首在吏治,首在用人!我大唐朝政赖皇上不畏生死,今日才得以回归正朔,然朝廷经历了两次大的变故,文武大臣空缺不少,加之以前盛行斜封官之恶例,官吏不能胜任者颇多,因此,臣建议,一方面整顿吏治,奖励提拔贤能,裁汰冗员,立制杜绝斜封官,一方面立即新开科举,文武并重,既恩泽天下,又为国家搜罗储备人才,不出三年,必定天下大治!”
唐玄宗:“张爱卿,你是中书令,对姚爱卿所奏有何看法?”玄宗没有表态,将目光转向另一位宰相张说,张说出班。
张说:“姚相所言甚是,只是朝庭定制,今年不是大比之年,此事尚需皇上考虑!”张说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宰相,是当朝文坛领袖,但是和姚崇一直不和,明明知道文武科举有大利于国家,但因为是姚崇提出的,不想明确支持。玄宗又将目光转向左武卫大将军王毛仲。
玄宗:“王爱卿,姚爱卿说到科举文武并重,你是大将军,对新开武举有何看法?”王毛仲出班回奏。
王毛仲:“回皇上,臣闻宰相起于州郡,猛将拔于卒伍,军旅之事,颇不同文学明经,将领的选拔,臣以为最重要的是看胆略和实战经验,请皇上明鉴!”王毛仲身经百战,是拥立玄宗的大功臣,但是对武举不是很感兴趣。
玄宗:“葛爱卿,你也是大将军,对武举有何看法?”玄宗的目光转向了左骁卫大将军葛福顺,葛福顺出班。
葛福顺:“启禀皇上,王大将军说的确有道理,作为将领,胆略和实战经验确实至关重要,但是姚相提出的国策,也相当高明,昔在天后朝,狄相就曾经大力向天后建议武举,给天下习武之人以出路,后被天后采纳,臣以为,良好的武艺是从事行武的基础,国家录用武进土后,可先授与中下层武职,在经历实战后,有军功有胆略者再重用之!”玄宗听后有嘉许之意,然后目光又转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陈玄礼赶紧拱手行礼。
陈玄礼:“臣愚笨,国事请皇上自裁,臣唯命是从!”玄宗知道陈玄礼的性格,听后唯唯一笑,在征求其它大臣的意见后,目光又落在了自已心中理想的首相姚崇的身上。
玄宗:“姚爱卿,今年不是大比之年,国有定制,奈何?!”玄宗在考自己宰相的胆略。
姚崇:“皇上求治心切,这是万民的福气,今年虽不是大比之年,然天下贤才不举,或者举而不得其位,天下如何大治?!自古恩自上出,皇上新登大宝,欲寻天下贤才,只要有利于天下大治,突破天下大比的定制又有何彷?!自古天子乃是天下大事的总裁决,何不下诏定恩科,臣力主此事,请皇上裁决!”玄宗听后很满意,向高力士示意,高力士入内厅又拿来一份奏章,交给玄宗,玄宗举起来对大臣晃了晃。
玄宗:“这是广州都督宋璟的国策奏本,昨天晚上才到的,也是建议朕首重奖掖贤能,澄清吏治,不拘一格开科举,姚爱卿,你和宋都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人才的事,朕想了很久了,以前总是不得要领,昨天晚上看了宋都督的奏章,今天又听了姚爱卿的慷慨陈词,心中豁然开朗,朕意今年速开特别科举,文武并重,也就是姚爱卿所说的恩科吧,各位爱卿以为如何?!”说罢,目光炯炯,殷切地望着众大臣。
众文武大臣:“臣等谨遵皇命!”众大臣见其玄宗之意已决,一齐表态。
玄宗:“那好!此事就由姚爱卿为主持,散朝后三省在政事堂共议,定出具体步骤,最迟在三日内向各道府州县发出诏书!当然,王爱卿说得也不错,猛将多起于卒伍,今后选出来的武进士,开始只能任中下级武官,有军功的才能提升,有军功又有胆略的,方能重用,不然选出个赵括来,就坏事了!”说罢,玄宗先笑了起来,众文武一起大笑。
玄宗向高力士示意,高力士对众大臣看了看,见没人再上表,又对玄宗看了看,玄宗向他示意。
高力士:“退朝!”众大臣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