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全中国人民生活贫困。国家在农村开展了多次不合乎理想的运动导致农村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顿,人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
也许从古至今的习俗还没有彻底根除,半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与旧时统治下的社会并无两异。虽然新中国解放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但是童养媳的习俗在某些偏远山区还是没有彻底得到解决,才能让那些底层农民遭受罪恶。
我的奶奶生活在那个年代,从小就是童养媳的命运,每天早起做饭,洗衣服,喂牲畜,倒马桶,一切的一切心酸只有她自己能体会。但是奶奶不甘命运如此安排,不愿忍受世俗的态度,趁家人不注意逃离那个禁锢她的牢笼。
是的,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自己过的更加舒坦,就算没有金银装饰,但至少能够为自己朴素活下去,更何况是在新中国全国人民解放之后,底层农民都应该得到解放,过上更安宁的日子,而不是再被当奴,每个农民也要有安排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权力。
不顾白天黑夜,奶奶奔跑着一个人孤独无依来到几千米远外的村子——陈村(村子是爷爷高文化的表弟所建,姓陈,才命名为陈村)认识了我爷爷。
我的爷爷家境贫穷,以打铁为生。爷爷的父母离世的早,所以他只能从小自立自强,空闲期间还会给别人家放牛赚些钱贴补家用。也许那时候我的奶奶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该有的幸福,毕竟是与自己喜欢的人平等的生活,也不想富贵还是贫穷便嫁给了贫困的爷爷,就算一辈子清苦都不会有一句怨言。这样的婚姻不才是一个解放国家人民该有的吗?
之后那几年里, 奶奶接连生下了四个孩子,两个姑姑,一个大伯,还有一个就是我爸爸了。就是这样一家六口挤在一个晒不进太阳的狭小木屋里头,但却充满温暖,一家人在一起不是贪图钱多钱少,而是团圆。
在大伯9岁那年,生了场大病,家里家徒四壁根本没有钱,去不起卫生所,买不起药,日子久了大伯带病离开了这个原本团圆的家。那一天,天空是灰色的吧,冰冷的墙壁都在吸收光明,或许还在下着小雨,淋湿了全部人的心。
转眼间就到了孩子们上学的年龄,这里是农村,实实在在的农村,不是我们如今现代社会。因为家里没有钱,没有让全部孩子都去读书的能力,所以爷爷奶奶决定让小姑和我爸爸去念书,两个大的要在家里干活为家里减轻负担。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的不平等,因为穷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温饱问题才是他们脑子里刚谋划的事情,而读书知识富贵人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还记得我爸爸跟我说过,在他上小学的时,每天走几公里山路去学校。中午在学校只能吃自己从家里带的冷掉硬化的饭,别说有没有白菜了,有点咸咸的酱油下饭已经是很理想的伙食了。不幸的是还没等爸爸读完小学家里就支持不起读书的一切费用了,懂事的爸爸自己退了学回家帮助家里干活,不干活就没有钱,没有钱就不能吃饭。在那个困苦的年代,读书真的是富贵人家的特权,农民子女也不敢想,而现今社会不知多少不求进取闹着不读书的孩子们,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
爸爸回家后只能帮家里干点碎活,很多时候自己去放牛,一头牛就是家里唯一的财富了,每天在山上田野上都有爸爸放牛的影子,更多的是显得落寞。大姑姑与同村一户二儿子情投意合便结成连理。接连着的就是小姑姑,与偏远村子的一户二儿子也结婚了。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家里只剩下三个人相依为命,曾经六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冷清了大半。
有些时候命运还真是不得不让人低下头,很多人说不给命运当奴隶,但是真的到来时我们又能怎样呢!在爸爸15岁那年,爷爷吐血离世,唯一留下的就是在表叔公那里拿到的一块建房子的地,这地属于表叔公,借给了我们家。爷爷的离世让这个家彻底失去了支柱,家里牀头只有奶奶坐着显得沧桑悲凉,最后还是只得与爸爸二人独守。虽然爸爸那时候只有15岁,但是人人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么小就已经知道承担家庭的重担,因为爸爸明白这个家只有他一个男儿,如果他再没有出息不努力那么这个家只有毁灭的下场,至少他还有养育他爱他的母亲需要他的陪伴。
很久之后,奶奶和爸爸存了个别钱,两个人就一起在那块地上搭建了一个两层的泥木房——一楼以泥土和石头作根基,二楼全用木头搭建。也许利用大自然的材料搭建房屋还可以节约经济吧,虽然是泥土做的房子,但这起码是一个温暖的家,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能遮风挡雨就是好的住所。奶奶看着这房子忧伤感慨地说:“勇越,你爸是想把这个房子留给你以后讨老婆的!”爸爸是个内向的人,不喜欢多说话,他觉得干实事比较靠谱。爷爷去世后,爸爸继承了爷爷打铁的手艺,也是一直在给别人当学徒,而那师傅总是瞧不起我爸爸,每天都不给爸爸好脸色,不管爸爸做的对不对都只有训斥,可爸爸只能这样忍受着,因为为了这个家没有办法。
好多年过去了,爸爸一直打铁种田维持家计,也就这样过着相对安宁的生活。可能上天看见了人间的一切悲苦,开始怜悯了。在一个夏天的午后,爸爸随着一位同村的小时夥伴去镇上理发店剪头发,第一次遇见了我妈妈。
我的妈妈生活在一个共有五个子女的大家庭里,我妈是家里倒数第二小的孩子,而且我外婆家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了,不仅温饱问题不是愁苦的事情,而且还能提供孩子良好的读书条件。长大后大姨嫁到外婆隔壁村,大舅舅娶了镇上的舅妈,小姨嫁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家里只有小舅舅和妈妈两个小的没到年纪没有成家。妈妈读书的时候成绩优异,却不喜欢读书,还没读完初中就强烈退学,外公外婆都反对,妈妈那个固执的性格不顾家里的反对一个人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的温州是一个发展机会特别多的城市,妈妈带着期盼踏进了这个城市,一个人在他乡生活,时间久了多少会无助。那时,妈妈对理发这个职业特别喜欢,就在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因为妈妈做事认真负责,老板娘对妈妈非常认可,而她一做就是好久。
五年后,老板娘因为身体不好无力亲自经营理发店,苦于家里没有亲人,而这么多年来她特别欣赏我妈妈的做事态度以及能力,深思熟虑后想把理发店交给我妈妈来管理,但是我妈妈却拒绝了,她觉得她不能接受别人这样的恩情,而且离家太久也是时候该回家了,就离开了那座生活五年之久的城市,带着嫺熟的手艺回到了农村,回到了这个养育她的地方,还在镇上一个理发店找到了工作。
也就在我爸爸去理发店的那天,他们两个相遇了。这世间的人和人之间虽说没有什么联系,有些缘分还是注定的,该相遇的人总会在某个地点相遇,只不过是时间是否已到!他们两个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已经不是关注点,而是在一个贫困的时代有一个人心甘情愿追随你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