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又因城中贪生怕死的守将夜里打开城门,引贼入室,邺城遂被曹操攻破,活捉了守将审配。
邺城被破确乎是一晚的事。可是,有谁知其中的艰苦。邺城被围整整三月有余,城中皆饿殍,悲戚亦冲天。
我等的袁尚军终是回救,不出我料,确实依滏水为营,可是曹操先到一步,在滏水附近皆有埋伏,又进军将其营寨包围。我似乎仍是记得那个姿容可比袁绍的三公子袁尚,身材雄伟,倒像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可惜,终是太过懦弱了,竟是不战而降,曹操不许,竟舍弃邺城里的妇孺老少,舍弃的袁府上下,乘夜逃跑,溃散流离。
一连数月的围城将邺城包围得彷佛失去了根基,甚至连人们的表情也因为未见太平而日显苍凉伤感。连日来的烈日毒阳,腥腐恶臭之气弥漫四野,许多人身染恶疾,不出半日便暴死,弃尸街头。
方入城,便是一阵阵酸酸的恶臭,夹着无处掩埋的腐化尸骨的汕味,直教人舌里发苦,胃里顿时翻滚不停。道路两旁,饿极的百姓,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凌乱的头发上粘着土沫,肮脏的脸上唯有眼睛分明,因为满是泪花,在黑泥糊满的脸上两行干净的路径,挂在腮上。
我坐在马车上,随着铁骑达达,浩荡进城。那一次是什么时候?是我与显奕大婚之时。那时鲜花满径,欢喜的百姓笑意洋洋,夹道热烈的欢呼,脸上亦是祝福与激动,那时我怀揣着少女的梦想,眼里是骑在马上领着我走入他的世界的玄衣男子,渴望着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一个温柔而爱我的夫君,那时我满心欢喜的接受人们的祝福与期盼。可是,现在呢,我仍是坐在众人保护的马车上,人们悲凉而又伤心欲绝的眼神,刺痛着我的每一处神经,将我的内心嘲讽的遍体鳞伤,我想逃离这里,永不复回
来。
行了几步远,便停了下来。我往外望去,竟见守将审配教人捆绑住,头盔已在战斗中被打下,束起的头发也乱了,蓬松不已,在阳光下更显苍凉,他的铁甲上尽是血迹,斑斑如泪痕,刮着伤心人的心里的骨头。他被押在路口,叫人生生用木棍猛打了腿,才叫他应声跪将下去,腰却是直直的无一丝弯曲,扬着头颅高傲的眼神,死死瞪着眼前的人,曹操一袭锦织的斗篷,风悄悄鼓动他的裘摆,威风凛凛。他傲气地立在他的面前,俯视一切。
“审将军,操素来爱才,不忍杀你,只是你若执意不降,操也无能为力。”曹操沉声道来。
心里颤抖着,我不愿再看下去,将帘子放下,眼前尽是审配满髯的刚毅面庞,深刻的眼眸在城墙下对我拜首道,“夫人珍重。”深知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将士又怎会投降!
“呸!”审配啐了一口,沧桑的声音不卑不亢地狠狠地道,“配被小人暗算,叛徒背叛,教你曹瞒进了城来!配知败局,可奋力至今亦不悔无怨,对得起大将军了!”他几乎是吼将出口的,仿若呕心沥血,咬牙和血道,“审配死亦无憾!”
声气壮烈,怎教人不动容,我不敢往外看,忽听得一阵阵低沉的声音,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悲凉之意,他们竟是在高歌送行么:
“若我战死,勿埋我骨,死若星辰,生如朝露;
若我战死,勿埋我骨,托体山阿,同化苍梧;
若我战死,勿埋我骨,汝心之内,容我永住。”
竟是众将士的视死放歌,此起彼伏,突然一声刀吟,一下闷响,听得曹军大呼。审配已死。歌声却没有停。歌声连绵起伏,远远近近,飘忽在邺城上空,久久不散,一如审将军坚韧不屈的英魂。
我在车里,瑟瑟发抖,生死竟如此之轻易,教我不知所措。全身皆是冰凉,手脚微麻,不能
动弹了一般,忽的眼睛一阵酸涩,一抹眼,才知面脸皆是泪水,早已浸湿脸庞了。
似乎这只是个小插曲般,队伍仍在前行,曹军仍是兴奋不已,路边的悲戚声仍是穿透人心,
夏日的阳光显得焦灼而伤人,细细地覆盖着袁府这座精致的院落楼阁,通往敞开着得袁府大门的砖红通道两侧,两排卫士一字排开,铁灰色的头盔在阳光下亮晶晶的闪耀。再往前,跪了一地的人,他们遭到了惊吓,诚惶诚恐地垂下眼帘,瑟瑟鼓动的宽大衣袖,是死气沉沉中唯一的声音与动态。
为首的是袁绍的妻子,刘夫人,她神色黯淡,瞪着空洞木然的眼睛懒懒地注视着她眼前的卸下来的鎏金牌匾,嘴角依旧有着某种笑意。
щшш ✿тTk ān ✿c o
我见到着一切的时候,便知道,这一切意味着进入无穷无尽的灾难,意味着任何一种同情的想念都要被披上一件虚假的外衣,意味着与我所爱的人开始疏远的漫长历程。
刘夫人面容枯槁,消瘦得尽是无法想象,怕是一阵风也能将她吹倒,她跪坐在袁府大门口,像是一朵枯萎的海棠花,芳华落尽,萧瑟在凄冷的风中,再不复从前。
她抬首见到我的一瞬间,近乎是知道的一般,没有一丝惊奇,只轻轻唤道,“你回来了。”于是招手叫我过去。我疾步走去,方一走近了便叫她拥进了怀里,结结实实地抱住,埋在我胸前嘤嘤哭了起来,充满了悲恸,满腔哀伤终于一泻千里,不可收拾般。她一哭,四下的奴仆便再也止不住了,一时哀声遍地,沉郁不堪。
曹操驾马行至我们面前,拂衣从马上跃了下来,威风之极,尽是霸气凛然,却在犹豫间竟是有些无奈的凄惶。
他慢慢走近,美髯被风吹的摇曳起来,鹰眼里的犀利早已不知去向,眼里好似一江春水,瞧着母亲半晌,温柔如斯,方缓缓开口道:“欣儿,一别经年,无恙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