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怯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菩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李恪这几天真抱着一本《演武兵法》,读的爱不释手,他不明白当初进高塔之前老人特意嘱咐他要他多读些兵法书籍,但此刻他已经不愿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本《演武兵法》李恪是在一堆书山最底下翻出来的,虽说是一本兵书,但其中涵盖的道理李恪认为可以套用到很多事情上,就如同《虚实篇》第一句:“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它的意思是凡先到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而仓碎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而李恪对它的理解就是做事情要先下手为强,当然,这只是李恪的理解。
他翻看这本《演武兵法》已经整整三天了,但仍然不愿舍弃,有些时候他甚至感慨,为什么好书总是被人塞在角落里,就和那本不知是被何人舍弃在书架顶部的《春宫图》一样,总是有些不好找。
进入高塔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李恪每天沉浸在茫茫书海中不可自拔,甚至有些时候,他都想一辈子呆在这里,阅尽高塔里的所有书籍。
不过,这也只是“有时候”的想法,连续一个悦来呆在这只有几十平米的塔里面,是个人都会觉得闷。
至于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自从李恪进入高塔以来,似乎除了读书之外,其它什么事情都没有操心过。
饭是那个老人做的,衣服是哪个老人洗的,连差都是老人给他端到高塔里。作为一个学生,李恪觉得压力很大啊,老人如此对他,要是到时候自己不能帮老人重振西京学院的名声,那该如何是好啊?
为了不欠老人太多人情,李恪今天良心大发,决定请老人吃顿饭,弥补一下心中的愧疚感。
老人倒也不做作,丢掉了手里那把生满铁锈的大剪刀就和李恪往外走去。
学院大道是整个西京城最着名的街道之一,就如同现在上海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一样,后者是因为其完善的商业圈,而学院大道则是因为帝国军学院儿闻名。
起初只是几家小商贩在帝国军学院附近摆摊儿卖些小吃早点,后来逐渐发展成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的商业圈,走在学院大道上,李恪恍惚间有种漫步在南京东路的感觉。
女人和小孩儿的钱是最好赚的,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你看看这学院大道,除了饭馆儿之外,最多的店铺就是卖胭脂水粉和一些小玩意儿的店铺。
而他们卖的商品,也大多数是些新奇 小玩意儿,显然他们针对的主要消费羣体就是帝国军学院的学生。
虽说这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是独当一面的将军、朝廷要员,但现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羣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罢了,喜欢新奇、好看的玩意儿。
而这些商贩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儿,要知道,帝国军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羣小孩儿,还是一羣有着极大消费能力的小孩儿,他们的长辈,大多数都是明月朝廷的官员,或者是手眼通天的富商。
对于这些给子女的零花钱,自然是不会吝啬,没到学院下学的时候,学院大道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少年少女,新奇的摆弄着手上的玩意儿,不时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李恪和老人跨过西京学院有些腐朽的门槛,碰巧正是帝国军学院下学的时间,看着那些面带笑容的少男少女三五成羣的从帝国军学院走出来,老人的心里莫名的有些心酸,曾几何时,西京学院也是这番景象啊!
而李恪倒是没有这方面的感慨,不过回想起一个月前自己在帝国学院门口站了三天的情景,李恪心里没由来的有些愤怒,此时再看帝国军学院大门上悬挂的“帝国军学院”几个大字时,不禁有些异样的感觉。
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在次看见时,心里总会不免生出些抵触。
李恪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生气,会嫉妒,会伤心,要是硬说他比别人多些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比别人多了些不同的经历,把心性磨砺的更坚定些罢了。
“老师,您想吃什么?”李恪问道。
“随便吧,人老了,吃什么都香!”老人收回目光,指了指街边的一家麪食饭馆儿说道:“就那里吧,几天不吃麪,浑身都觉得不对劲!”
李恪微微笑了笑,他也是北方人,自然能理解老人的这种感觉,要是让一个北方人连续一个月不吃麪,想必在精壮的汉子也会瘦成麻杆。
走进麪馆,由于是帝国军学院下学的时间,所以麪馆里已经坐满了人,小二见有客人来,歉意的笑了笑,把客人刚走的桌子收拾干净,招呼李恪和老人坐下。
叫了两碗炸酱麪后,李恪和老人端起桌上的茶水,边喝茶边聊着天,只是李恪发现,老人并没有什么兴趣聊天,而是看着帝国军学院的那座十三层的高塔,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李恪顺着老人的目光看了一眼那座高高耸立的白色塔身,以及顶上那尖尖的塔顶,微微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有些事情,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释然的,终究还是要靠老人自己打开心结。
(求收藏、求鲜花、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