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江湖按语:书知府可是好官,好好的官啊!他是千百年来典型的好官,而且一直那么好下去。他好到什么程度,请看——知府大人书一本】
四十三、知府大人书一本
东昌府知府大人书一本是个大名人,是大明朝的大名人,传说书大人早在大明立国之初就名扬天下了。
大明立国皇帝朱洪武削平羣雄坐稳天下,依皇室规矩,就要为洪武大帝恭写起居注,编撰生平简历,晓谕天下,以证明皇上确实是顺天应人,奉天承运,是正宗的天帝之子,以安天下民心,顺便让洪武大帝内心安逸些,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些,这是历代开国皇帝开笔必修功课。
怎奈洪武大帝的出身寒碜了点,放羊牧牛,佣工耕作,做过和尚要过饭,偷过苞米抢过粟,所以朝廷中一班名儒学士花无数脑筋几易其稿,皇上都不满意,连连砍下几只执笔的手臂,吓得御用文人裤裆透湿。
那时节书一本是国子监低阶生员,才十七八岁,被临时派到翰林院抄抄写写。听说这码子事,仗着艺高人胆大,书一本主动请缨,要接这件烫手的活。
大学士们正愁得没路,不知这次又轮到谁的手被砍,一见有人出头,忙不迭答应,成不成再说,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手多留几天。
没曾想书一本果真出手不凡,一篇文章呈上去,圣心大喜,龙颜大悦,下旨颁行天下,并擢升执笔者书一本。
翰林院众学士捧读书一本大作,心里懊悔得不行。书一本写的介绍皇上生平行状的文章,并无多少出奇之处,无非是词藻华丽,堂皇大观,将放牧佣耕,流离出家之事写得委婉浪漫,似虚而实,气势非凡而已。
这等文章翰林院众学士人人都可一挥而就倚马可待,谁知这次让籍籍无名的小监生书一本得成大名。众学士后悔无及,直骂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错过了这么好的升官机会,只好做虚心受教状认真学习书一本大作。
小监生书一本从此圣眷优渥,一举名动天下,从此走向升官发财。
直到皇上身边的文人都认真领悟学会了书一本的写作艺术,写出来的文章让皇上点头认可,皇上才将书一本放了外任,派到北方重镇东昌府任职。
书一本书大人文章写得好,能得洪武大帝欢心,做地方官照样做得呼呼叫。东昌府知府任满将迁,当地百姓写万民状,派代表赴阙上书,跪求皇上开恩让书知府留任。洪武大帝大喜,视之为廉臣能吏,爱民好官,加官进爵,特许留任东昌府,合府欢庆。
书大人深得东昌府百姓民心的秘诀在于少收火耗。大明朝惯例,将正税正赋摺合成银两上缴入府库,地方官府在国课上加上几成火耗摊到百姓头上征收,火耗是地方官史发财赚钱的捷径。
每至夏秋两季税赋征收期,书大人必先悄悄派出精干细作,到周边各府打听消息,挥听各府加收火耗几分。
一般惯例是加收火耗四分,也有多至五六分的。打听明白,书大人立马派人至各县张贴文告,晓谕境内百姓,加收火耗三分**,遇上知府大人心情特别好,甚至低到三分六七。
东昌府百姓一打听一瞭解,明白自己比周边府县百姓要少交些银钱,哪怕是少交几文十几文,百姓们也都深感知府人大的慈悲心肠,爱民情怀。
与周边百姓这么一比较,幸福感优越感大增,觉得自己离天堂很近很近,自是对仁爱的书大人感激涕零,于是交税纳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穷哥们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也要按期交齐税赋。
每当邻边各府县大人们亲自领着三班衙役忙得焦头烂额,凶神恶煞般闯村进户,拆房揭瓦,逼税催粮之时,东昌府书大人已施施然喝酒赏菊了。
各府各县催逼税赋的时节,也是御史台最忙碌的时候。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分掌十三道官吏监察。
一方面这时候官民势同水火,暴力抗税抗赋时有发生,逃税逃赋历年递增,官吏们为发财致富着急上火,奋不顾身日夜奔忙,于是暴吏酷吏虐民之吏层出不穷,越来越多。御史们职责所在,自然要交章指斥,大加鞭挞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收税赋火耗是地主官吏日进斗金的时节,是最主要的财富途道。这样关键的时刻,御史们不敲打敲打提醒提醒地方官吏,说不定会被地方官吏置之脑后,那就无法从中分一杯羹,不能与他们共同富裕了,这样的事御史大人们是不会甘休的。
皇上的龙书桌上堆满了各式奏章,御史们笔锋四转,文字激扬,直读得洪武大帝老眼昏花。
可是,这些奏章很少牵扯到东昌知府书一本,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其实,东昌府的帐房师爷清楚得很,名义上减收了些些火耗,但逃税漏赋的少之又少,暴力相抗的几年难遇,尤其是官府征收税赋相当顺利,下发的补贴与回扣不多,征收成本大为降低,这样一加一减,知府大人手里的钱比别的府衙多许多。东昌府每年最迟开征,最早完成税银上解户部。
书大人信奉一花独放不是春的原则,四处孝敬,八方进贡,朝廷内外,一致夸称。
让书一本名动天下的,降了他的文才能干之外,还有他的养气之道。
大明朝名士显贵流行写自传,几年前书大人不能免俗亲自操刀也写了一本,名曰《不得不说的故事——好官难为》。
书中介绍他为什么能慈悲爱民,为什么能忠于皇上,原因就是他自幼苦读圣贤书,尤其得孟子真传,善养浩然之气。
说起书一本的养气经历,却是几起几落,历尽惊险艰苦。
自传中记载,书一本年轻时悟透儒学真谛,决心养出丰沛的浩然之气。其间自然是迭加磨难,寒暑不辍,这些都不足为奇,有很多人都能做到。要命又奇特的是书一本的养气出岔子了,彷佛炼内功的走火入魔,书大人养浩然之气却修出冲天的杀气来了。
据自传中介绍,那时的书一本双眼血红,唇红齿白,唇红得似火,齿白得象雪,时时要张开嘴吐出长长的白气,心中时刻涌动着咬人杀人吃人的恶念,喝水非用鸡冠花熬制不喝,喝酒非绍兴女儿红不喝,因为这样的水这样的酒才完全似血,才能暂时平缓他心头的杀意。
无可奈何之下,书一本只得另想办法,杀人不行,杀鸡杀狗不敢,只好杀蚊蝇蚁虱来消弭胸中恶念,日日在庭院里埋头将虫蚁狠狠摁毙踩烂,才得舒畅。
书知府将那种培养浩然正气的奇特方法带到东昌府任上来了。衙门里始终养着四个心明眼亮,身手敏捷的小童,称之为气童。
四个气童一年到头就为书大人准备养气之物。什么蚂蚁飞蛾,蚊子苍蝇,蝗虫蝉螂,跳虱臭虫等等都在此列。
书大人公务繁忙,自然没空将一个个蚁虫蚊蚋捉拿杀灭,气童们就每天收集一批养气之物,弄得半死不活,能爬不能飞,困暇时捧到书大人跟前,让书大人伸手一一摁毙。
书大人在这般奇特的养气过程中,消除心中恶气杀气凶戾之气,留下平和之气仁爱之气慈悲之气,于是东昌府治下百姓就有福了。
书大人此一举动,响应的自然热烈,东昌府几乎人人爱上灭虫。久而久之,东昌府所有的人都记得一连串公式,诸如一只蚂蚁等同一只蚊子,灭一只苍蝇等于五只蚂蚁,杀一只臭虫等同二只苍蝇之类。
后来书大人听说麻雀成羣结队哄抢百姓谷粒,老鼠更是打洞掏墙,害民不浅,于是将这等害民之物也列入养气之物行列,规定一只麻雀等同百只蚂蚁,一只老鼠等同一只麻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东昌府百姓官吏都认为知府书大人真的是仁心仁德,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亲自动手消灭害虫,这份大恩大惠,哪能让人不感动!
东昌府名士诌诌社的着名诗人郭泡沫先生激动之余,将书大人养气之道比拟为大唐英主李世民高喊“莫食民稼”而大吞生蝗虫的壮举,并写下流传四方的“书公祖灭害赞”一文,流传四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书大人亲力亲为,杀灭无数害虫,东昌府百姓官吏纷纷跟进,蚊蝇拍随身带,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老鼠出头人人喊打,家家户户张网罗雀。
县官大人到知府衙门汇报工作,一般都会呈上一束束老鼠尾巴,表明紧跟知府大人除害的决心。这也是使得市场上老鼠尾巴如同干豆角干菜梗一般论斤论捆出售,方便需要者购买,生意还很不错。
这样一来,东昌府境内还真清洁了不少,蚊蝇大减,老鼠远躲,麻雀逃入周边府县。就是成片成堆的蝗虫似乎都知道书大人的厉害,轻易不敢过界,只气得周边县府的官员大骂天道不公,连虫鼠都知道抱粗腿,却也无可如何。东昌府上下欢庆不已。
多年后,书一本书大人年老致仕,蒙皇上批准退休回家养老,族中后辈齐聚一堂,恭请族祖书大人传授为官之道。书大人圆睁老眼说了这么几句话:
其一,为官之道惟承上,上面认为你能干你就能干,上面认为你有功你才有功。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其二,会做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会写,会写不如会编,会编不如会吹,会吹的最高层次就是欺上上信任宠溺,瞒下下感激涕零。
最后感叹,大明朝的百姓真好糊弄哪!给块糖甜半年,给点阳光就灿烂。族中后辈恳请族祖细加分析,书大人摇头:为官之道惟有智者知之。此是后话,搁过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