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生活环境概述
第一节、百胜将军何小眼
十月二十三日,黑道,白虎当值,凶,诸事不宜
浅浅弯弯的下弦月,在北方荒野上凛冽呼啸的秋风中不停哆嗦摇摆,冷请。清冷清冷。
苏木莲河夹谷而下的湍急水流在这里挣脱了东西两面大松山小松山挟持,冲向宽阔的河牀,水流变得舒缓轻盈。
苏木莲河翻起一串串银白银白的水花,一直奔向卑木羌海。河南岸驻扎着大明王朝的六万精锐铁骑,几千座帐篷在飘飘忽忽的月影中彷佛一只只蜷头缩爪的巨兽,将暴虐恣睢的杀气隐于无形。
黑魆魆的帐篷覆盖方圆几里,军营沉稳,沉静,沉寂。六万将士酣然沉睡。
四角高高的刁斗上清脆的木梆声此起彼伏,单调的木梆声传递着太平无事的讯息。军营中一队队巡逻兵回旋穿插,长枪锋刃在火把下泛着冷光。
二更早已敲过,三更将近。方圆几里的军营越发冷寂,换岗哨兵的盘查口令清晰可闻。全军将士睡得可真沉!
他们没理由睡得不沉,因为他们放心、心安、心定,因为他们的统兵大将是大明名将何小眼,号称为“沉默的百胜将军”的何小眼。
何小眼,天生小眼。刚出娘胎,一双透亮透亮的小眼只比绿豆大那么一丁点。长大了,会爬了,会走了,会跑了,手也长,脚也长,大头圆脸,嘴阔鼻隆耳朵宽,眼睛也长大不少,从一粒绿豆长到五六粒绿豆大,黑多白少的眼珠嵌在大头圆脸上,显得滑稽而怪诞。何小眼眼睛小得出奇,眼力却好得稀奇,十丈之外能看清来人耳垂上的小红点,伸手不见五指的屋中从地上找绣花针比从口袋里掏铜板还容易。
父母自小呼之“小眼”,由此而名。大明立国,太祖朱元璋觉得何小眼这名儿难登大雅之堂,命改名,何小眼一笑,改名为何小引,但所有的人都不能接受这个名字,因为何小眼太有名了,所有的人都只知何小眼,从不知何小引为何物,甚至朱元璋高兴的时候也直呼“小眼睛的”。
何小眼十三岁从军,成为朱元璋的马僮。当时朱元璋刚占据应天府,周边各方势力星罗棋布,强势武装有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陈友谅等,还有石抹宜孙统领的江南大营六万元军,各方武装犬牙交错,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成一锅粥。何小眼父母家人死于战乱,孤身一人逃到应天府,一咬牙一跺脚从了军。刀光剑影,血池肉山中四十余年,大小近千战,才有了大明名将“沉默的百胜将军”何小眼。
人们都说何小眼是真正的常胜将军,从军四十余年大小近千战从无败迹。其实何小眼打过败仗,而且还不少。只不过他败得节制有序,败得体面大方,当他那双超级变态的的小眼睛察觉出战场形势不利时,他会第一时间在将士的斗志开始衰退前下令退兵,所以他的败仗都是主动的,损失最小的。
更重要的是,何小眼的败仗必定会引出胜仗,而且是大胜,大大胜,小败而大胜,积小败成大胜,常常让人长吐舌头,大跌眼镜。败的败得莫名其妙,胜的胜得稀里糊涂。
经典战例是朔州翠峰山之战。那一年大将军徐达率十五万大军抗击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豪杰”扩廓帖木儿率领的十万元军精锐。徐大将军命参将何小眼率一万五千轻骑兵出朔州绕出元军后方,以成合围之势。
谁料想,何小眼在朔州翠峰山以北遭遇号称蒙古第一勇士巴拉瓦尔密统领的两万重装骑兵。元军兵精将强,装备精良,勇悍善斗,锐气冲天。何小眼仓促应战,一路盔歪甲斜,损伤连连,狼狈不堪,步步为营,步步败退,七战七败,领着残余的八千人退到翠峰山脚。
大将军徐达大惊,左思右想,巴拉瓦尔密率精兵突出翠峰山,出明军帅府意料之外,打乱明军部署。何小眼所部轻骑兵原计划是作为奇兵,突入元军后方合击合围。轻骑兵胜在机动性和灵活性,攻击能力对抗能力远不如重骑兵。结论是,何小眼头碰南墙,脚踢铁板,万无生理,死定了。于是,徐达命令收缩战线,另遣二万重骑兵疾入朔州,准备阻击巴拉瓦尔密。
三日后,战报传到大将军大帐:朔州翠峰山遭遇战结束,明军大胜,何小眼大胜。大将军徐达连夜亲自动身,疾驰入朔州,第五日迎上得胜回营的何小眼部。上报朝廷捷告如此介绍战况战绩:参将何小眼率一万五千轻骑兵,意外遭遇巴拉瓦尔密统率的二万重装骑兵,明军大胜,击杀元军一万八千余,其中斩杀蒙古第一勇士万人长巴拉瓦尔密以下千人长以上高级将官十五名,缴获军马军械无数。何小眼所部生还四千余人,其中一半伤残。此战乃大胜,完胜,是奇迹,是神迹。
此战结束后,数不清的人围堵、追寻,探究生还的四千余明军将士,人们想知道何不眼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大家所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这个答案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是全体将士严格执行何将军的命令,在四天四夜的七败一胜八场血战中,何将军发布了许多道命令,许多稀奇古怪的命令血战过后甚至已没有人记得起来了,但不管理解不理解,惊讶不惊讶,将士们时时刻刻一丝不苟,分毫不差地执行何将军的命令。在当时冲天的血与火中,将士们心中全都空了,除了何将军的命令,什么都没有了。第二句话就三个字:血、血、血!肉、肉、肉!杀、杀、杀!生还将士说到这里,眼神既冷酷又恐惧,再也不肯多说一个字,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回忆去回想那一场血战。
跟随何小眼将军作战,将士们都知道虽然未必省力却的确可以省心,虽然未必保得住命却一定可以打胜仗。战前,何将军也会召开军情分析会,幕僚们将各种情报通报给大家,到会的中高级将领围坐在中军帐,七嘴八舌,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幕僚们将朝廷的旨意,作战的意图,双方的军力配备,地理地势甚至风俗人文等资料贯穿于讨论中。
何小眼坐在旁边一张舒适的摇椅上,比五粒绿豆还大的小眼似睁似闭,似醒似睡,一言不发一语不插。将官们兴高采烈,轻松愉快。说到兴头处,荤的素的齐上,口水与臭屁齐飞。
时间差不多了,肚子饿了,涶沫干了,喉咙也沙了,将官们拍拍屁股作鸟兽散,只留下几个幕僚昏昏欲睡地在帐中陪着更加昏昏欲睡的何小眼。
临战,何小眼再次召集将官。将官们打点起十二分精神,腰干挺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轻呼轻吸。因为这时候,挺得笔直的何将军一双小眼射出黑亮黑亮的光,这束束闪光将大帐中凝重的空气切成一块块,一条条,将大帐内众将的额头刺得滚烫发热。何将军照旧沉默,幕僚捧着一大叠纸,那上面就是作战命令。幕僚依次点名将命令发至众将官手中。将官们接到命令,立马专心研读,因为这份命令代表的是胜利。
何将军的命令有战略分析更有详尽的战术指导,将官们有疑问,幕僚立即解释分析。按照同样的思路,将官们立刻准备战斗,指令下达给部众。众将官知道,战事正式开始,胜利就要来临了。
在颁布命令期间,何小眼依然一言不发,只是用黑亮的小眼目送每一份命令到达各人手中。命令传达完毕,何小眼才说一句话,四个字:“诸位保重!”
许多跟随何小眼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部属,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似乎从来没听过何将军说话,除了“诸位保重”四个字。所以何小眼何将军赢得“沉默的百胜将军”称号。
他的沉默不单对将官,对士兵也如此。他常在军营中游走,巡查,一脸敦厚,一脸微笑。将士们肃立,行礼,何小眼时不时拍拍这个肩膀,扶扶那个头盔,捏捏小兵的脸颊,他不说一句话,不说一个字。
何小眼将军的平和,他的微笑,他温软的手掌,他的沉默让千万个大明士兵心中暖流击荡,激情汹涌。何将军的意志,何将军的命令随着他平和的微笑,温软的手掌注入将士的心中。
若干年前,兵部主事崔大牛领着几位兵部郎中在大内羽林军中作过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谁是军中偶像”,结果得票最高的是何小眼,占六成,其次徐达大将军,约两成,再次常遇春大将军,约一成,再次蓝玉大将军,不到一成。
分析如下:一、图谋战局,掌控全局,是为战略家,首推徐达,常遇春蓝玉次之,何小眼又次之。二、精巧设计,精心布局,是为战术家,常遇春,何小眼优之。战略家打大仗,战术家打小仗;战略家建国,战术家征地。三、临阵决斗,虎贲狼突,勇冠三军,势盖万夫,常遇春、蓝玉胜之,徐达次之,何小眼又次之。四、武将风范,仪表度量,徐达文武双全,儒雅刚毅,天下无出其右,常蓝二将奇伟雄健,威风凛然,不可或近,宛若天神降世,何小眼面目滑稽,威而不严,伟而少刚,不可比较。五、何将军的优势只有平和的微笑,温软的手掌,永远的沉默。
——如果选“军中神像”,我们选徐、常、蓝大将军,选“军中偶像”,我们选何将军,因为我们喜欢——士兵们这样解释。
人喜欢成为神,总想将自己造成神,但人喜欢的永远是人。
何小眼将军的命令发布之后,战斗就按顺序按程序开始了,将士们早已忘掉了一切,忘记了战事,只是尽心尽力地埋头干自己那份事,打好自己那份工,按照命令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时候的何将军就成了看客。夏天,找个阴凉,当风的地方,冬天,找个向阳,背风的所在,条件是要高,尽可能地高。他领着幕僚,侍卫和一羣传令兵睁大眼观战。然后新的命令或多或少,或紧或慢传下去。
人们说何将军从不身临火线,战袍上从来没有血迹。他只在两种情况下提枪上马出击,一是胜局已定,敌方已经开始败退,何将军偶尔会亲自冲上前线,挥枪大杀一阵,表现出痛打落水狗的英勇;二是战事成胶着状,双方预备队都拼上,局势如加一根稻草就垮掉的骆驼的时候,何将军是一定要挥枪上阵的。他乐意做那根稻草,将敌人毫不留情地压垮压死。
曾经有兵部及军队中的许多高儒大贤,文人墨客哭着喊着,苦苦哀求要为何小眼将军总结战略思想,要为他写一部千古流传的,将孙子兵法,老子战法踩入烂泥的“小眼看战争兵法大观”,何小眼一以贯之的一脸微笑,一语不发,兼之连连摆手摇头。
高儒大贤、文人墨客们不得其门以入,无可奈何之下,出于对国家负责,对百姓负责,对千秋万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抱着道听途说,想像加估计的科学精神,自发地为何小眼将军总结出十八种战法,简称“小眼十八法”公布于众。
什么“以退为进”啦,是什么“骄兵诱敌”啦,什么“引狼入室、骗老虎上树、骗猫钻狗洞”啦,什么“一棍子打扁,一脚踢飞”啦,不一而足。“十八法”一经出笼,立刻在明朝军界引起轰动,各级各类将官人手一册,日夜苦学苦读,还有许多抱着“不想当将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信条的军卒也偷偷攒钱买一本,塞入烂棉絮底,趁无人注意时取出来读上一句半句,半篇一篇,直读得满脸酒醉红,一腔神往色。
直到有一天,蓝玉大将军在书案上看到了“小眼十八法”,随手翻了翻,哼¬——了一声,说了声“好书——”。
直到又一天,朱元璋洪武大帝在龙案上拿起“小眼十八法”,认真看了一遍,“哼!哼!”了两声,喊了两声“好书!好书呀!”
与何小眼PK“军中偶像”的徐达、常遇春早已作古,蓝玉大将军是大明当代灿烂的将星,掌管大明军事,威权如日中天,何将军乃是蓝大将军帐下心腹肱股将领。大明皇上朱洪武自不必说了,皇上才是何小眼成名成家的真正引路人。
蓝玉大将军和洪武大帝的哼声及赞扬终于让似乎永远沉默的何小眼坐不住,沉默不下去了。他走出将军府,在一切场合,不论是街头巷尾百姓聚堆之处还是市井商贩嘈杂烦乱之所,不论是高高的朝堂还是幽远的江湖,也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宴聚会,何小眼都争着抢着发表言论,高声大嗓地发现表言论,其言论万变不离其宗,表达的观点有三:
一、大明皇上洪武大帝,奉天承运,英明神武,圣天子百灵相助,百无禁忌,神通天地,明晓过去未来,何小眼在历次战斗中的斟酌策划,指挥设计无不是秉承伟大的洪武大帝旨意,所有的战绩都是在伟大圣明的皇上亲自领导下取得的,所以“小眼十八法”其实是皇上的睿智英明,天纵英才,所以强烈要求该书更名为“皇家十八法”或“洪武十八法”。
二、蓝玉大将军神武天成,大将军八面威风,威镇四海,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万里之外,何小眼在历次战斗中取得的战绩都是在蓝大将军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是蓝大将军杰出军事才能的具体体现,是蓝大将军军事思想的具体实践。一句话,蓝大将军是脑袋,何小眼是一只手,手的功劳无疑要归于头脑。所以该书应更名为“蓝大将军十八法”或“蓝氏十八法”。
三、有了洪武大帝的圣意,蓝大将军的指挥,还要靠全体将士的浴血奋战,是大明将士的忠心与热血换来了胜利的辉煌,他何小眼只不过躬逢其盛,何敢居功!何功之有!连劳都谈不上!至于何小眼在各种场合的无数次发言中偶或提到诸如“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我的大姨、感谢我的姑妈”之类不上档次的话,大家听过也就忘了。
何小眼一边到处澄清解释,一边四面派人收回“小眼十八法”,遇有爱不释手者,强梁蛮横者,权势贵要者,何将军命人恳求其更换书皮封面,一般而言,军界更名为“蓝大将军十八法”,民间及政界更名为“洪武十八法”。
这么一折腾,“小眼十八法”事件终于平息,皇上与蓝大将军又表示,“该书的优点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希望十八法在今后更加发扬光大,成为三十六法,七十二法……”。
于是,何小眼又恢复了微笑、沉默、再次成为“沉默的百胜将军”。
因为大明将士跟随的是“沉默的百胜将军何小眼”,无与伦比的何小眼!神圣常胜的何小眼!军中偶像何小眼!对他们而言,战争非常简单,行军、进入战场,执行何将军的命令,然后胜利,就这么简单。他们信赖何将军。比相信神圣上天更相信何将军。
方圆几里的大明军营中惟一不能安睡、无法合眼的是何小眼。
十月二十三夜,三更将近,此日白虎当值,大凶。
【诚挚邀请加入书友羣:768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