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刚过,情报处的处长匆匆拿着一份电报来找彭克炯。
走进他的办公室里,处长发现灯还亮着。两名机要参谋也在忙着处理手头的工作。而彭克炯此时正在桌上铺着的硕大地图前沉思。
听到有人来,彭克炯的眼睛还没有离开地图,他以为是通讯员送电报,随口说道:“念!”
“首长,这是绝密!”
当听到绝密二字的时候,彭克炯马上意识到事关重大。他一抬头看见情报处长站在自己面前。看脸色这个家伙跟自己一样是一夜没睡。
他冲着既要秘书摆摆手,两人从他的办公室里退了出来,把门也随手带上了。
“什么情况?”
“这是刚刚破译的印军电报,请您过目。”
彭克炯接过电报一看:
“总参谋长辛格将军本月15日将前往你部视察防御情况,务必做着接待工作并严格保密。行程安排如下:
上午7时,乘坐C-130运输机由4架战斗机护航,前往米纳尔基地;
上午9时,抵达米纳尔基地,换乘装甲车前往巴拉克山口视察沿线防务。
上午12时,乘车抵达第三军司令部,并用餐。
下午2时,乘装甲车前往第255装甲营视察战备情况。
下午3时,抵达第255装甲营。
下午4时,从第255装甲营出发前往军野战医院。
下午4时30分,抵达野战医院视察后勤工作。
下午4时,乘车返回米纳尔基地。
下午5时30分,由米纳尔基地乘机返航。
如因天气不佳,本视察日程向后顺延一天。当天下午若米纳尔基地飞机无法按时起飞,需在基地准备晚餐。
第三军军长:马库斯.那拉亚南 ”
原来这是印度总参谋长辛格视察前线的日常安排啊,它的接收人是米纳尔基地司令和第六步兵师师长。
军区的情报处是怎么破译印度的电报的呢?这还要从莫斯科谈判说起。当时,冯健顺利的争取了三天停火时间。正是由于争取了三天时间,彭克炯的得以顺利组织部队包了三个印度师的饺子。最大的战果不是歼灭了印军两三万人马,而是他们缴获了印军的通讯密码本。情报处处长给彭克炯的电报是信息分队刚刚截获并破译的。
原本印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打算更换密码的,但有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并没有发现搜查印军的指挥所,只是在歼灭并俘虏了印军后便迅速撤退了,甚至连战场都没有打扫,因此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得到密码本。同时,由于前线很多部队在溃散,处于运动中,更改密码难以实现。一旦通讯不畅,可能造成更大的伤亡,因此权衡再三,印军并没有立即更改密码,从而给了中国一个难得的战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彭克炯想了一下,问情报处长:“准确吗?”
“千真万确!”
“好!送上嘴的熟鸭子咱们不能让他飞了。”说罢,彭克炯抓起电话,叫来了参谋长征求他的意见。
参谋长看完电报,对彭克炯说:“老彭,干吧!他的航线就在我们的作战半径内。”
参谋长看电报的功夫,彭克炯陷入了深思。听到参谋长的建议,他却不那么激动了:“机会是有了,不可莽撞。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干掉辛格,对我们会不会有利。印军现在一败涂地,可是说他的指挥是无能的,如果我们干掉他,会不会有更优秀的人选接替他,我现在对此很是顾虑。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看问题啊!”
参谋长和情报处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意识到彭克炯审视问题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您说的有道理,干掉印军的参谋长还涉及许多政治层面的因素。不如这样,我们将自己的顾虑和情报一起上报,等待总参谋部的指示再行动。”
彭克炯也同意这个建议,于是不到9点,电文就被发出了。
接到彭克炯的来电,冯健看后也有所顾虑。虽然此时他正为不难尽快结束对印战争而发愁。连续两个阶段的轰炸,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印度还没有放弃抵抗的意图,照此下去,战争的进程会大大延长。眼下的情报,确确实实是个机会,但他还拿不准,不敢妄下结论,但是这个决定必须尽快下达,否则时间一过,这份重要情报就变成了废纸一张。
他立即招来了总参情报局南亚处的处长,来谘询彭克炯提出的问题。
作为主管南亚地区军事情报的处长,他对于印度的军队人事问题了如指掌。他向冯健仔细的分析了可以接替辛格的印军高级将领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干掉辛格更为有利。因为辛格是印度军队的指挥核心,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战争经验,虽然他不懂海战,但是参加过印巴战争的辛格在陆战方面特别是山地战绝对是印度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也正因如此,他在军界享有崇高威望。同时他军龄很长,印度很多军长级别的将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正是因为在军界一呼百应,他才敢动手杀了总统。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家伙是个强硬派,而他们的总理拉瓦利亚尔是个实用主义者,如果没有了这些鹰派人物,总理就可以在中印战争中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尽快结束战争。
的确,辛格在印度军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影响力甚至大过总理。辛格1954年生于加尔各答的富商家庭,从小爱好冒险与刺激的辛格以优异的成绩开入军校,开始了职业军人生涯。他从小就非常敬仰印度总理尼赫鲁,立志要成为他那样伟大的人。他的笔记本上写着尼赫鲁的那句名言:“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 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 它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么
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1971年,他作为军校学员参加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对山地战有着切身体验。那次战争,印度大获全胜,彻底肢解了巴基斯坦。辛格在战斗中也因勇敢善战被授予了莲花装勋章。辛格因此大受鼓舞,学习更加刻苦。1974年,他被派往英国留学,就读于着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回国后,他历任团长、旅长。作为武官被派驻中国三年,对中国的情况也非常瞭解。1986年他获少将军衔,升任师长。1989年他任驻防克什米尔地区的军长,并晋升中将军衔。199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卡吉尔冲突,这次冲突是双方自1988年以来无数次小型冲突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已经担任印军副总参谋长的辛格临危受命,飞赴前线指挥部队取得了图图岭大捷,歼灭了占据卡吉尔地区的武装分子。自此之后,他在军队中取得了极高的威望,直至升任印军总参谋长。虽然已经过了七十岁,但是他依旧身体健康,头脑清晰,牢牢掌控着印度军队。
当贾法里计划派遣海军到南海时,他曾经阻止。但他并不是和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始终认为印度应该寻找机会报1962年的一箭之仇。他是基于印度的国家利益考量才阻止贾法里的。但当政府决心才去取军事行动后,他又死心塌地的执行印度政府的侵略政策,直接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的挑衅行动。
边境冲突爆发以来,辛格一直是印度军队作战的核心。虽然在指挥作战中屡有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成功的将驻防在边境的近二十万印度大军有序撤回内地,保存了有生力量。组织了首都防御体系,稳定了国内局势。
可以说只要辛格活着,印度指挥系统就不会陷入混乱,人心就会安定。他的存在就像神一样,是印度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感情支柱。
同样对于印度总理而言,辛格是继续战斗下去的推动力量,一旦失去了辛格,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总理将寸步难行。因此他是印度实际上的二号人物。
尽管辛格对与战局至关重要,但是要做掉他还会涉及政治问题。在战场形势对中国有利的大背景下,冯健倾向于干掉辛格,然后继续向印度纵身推进,把印度人再打回到谈判桌前,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向行事谨慎的冯健将此事和自己的意见一同上报了国防委员会。
谭总听了汇报,并没有立即表态,因为暗杀印度军方首脑可能会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就在他有些犹豫的时候,国防部长的一番话让谭总下了最后的决心:“想想当年罗斯福下决心干掉山本五十六带给美国的好处,今天我们干掉辛格,将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谭总听后,这才下了决心,干掉辛格!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并指示冯健想尽一切办法,必须万无一失!
当彭克炯收到冯健的回电,已是午夜。他便给行动取了一个代号“午夜行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