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米戴尔的计划,不但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头会被有效遏制,围困阿里的中国军队也不得不解围,收缩兵力来保护自己的侧翼安全。至于米戴尔自己,则将成为自1962年之后,第一个打败中国人的将军。
然而,他的计划能够得逞吗?
解放军南线前指分析后认为敌人倾巢而出,妄图围歼我军,此时西里古里城内必定兵力不足。不如将计就计,突袭西里古里,围魏救赵。就在米戴尔率部离开西里古里当天夜里,一个装备运8飞机的运输机师便将一个伞兵团空投到西里古里城内。
高原地区使用伞兵部队作战在世界上尚属个例。面对这样从天而降的劲旅的攻击,很多印度士兵甚至还没有睡醒就被从被窝里拎了出来。
在空降中,中国军队大胆采用了“人车一体”空投的方式。作战人员和伞兵战斗车一落地就可以直接投入战斗。他们出人意料的干掉了印军的通讯中心,使得印军成了哑巴。直到天亮米戴尔都没有接到西里古里遇袭的报告。
到次日上午,西里古里的战况趋白热化。
印军第四师最具战斗力的布内尔旅已来不及回援。而师长则刚刚将剩下的部队带走支援布内尔去了。留守在西里古里的部队,名为一个旅实为一羣老弱病残。原本为固守而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射击孔都是朝向城外的,现在被中国伞兵从里向外打的战术弄的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成了活棺材。躲在里面的部队,经常被从后门甩进去的手榴弹整班整版班的炸死。
守卫西里古里的警备旅旅长得知战况,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知道靠自己手里的这些部队根本守不住这里,为今之计,只能是固守待援。于是,几乎成为瓮中之鳖的部队被旅长分配到中央火车站、中心大街上的邮局大楼和银行大厦三个防御支撑点,依托其坚固的外墙继续防御。
印军士兵隐蔽在建筑物里,利用解放军调整部署的短暂时间紧急加固阵地,并到处埋设地雷,设置陷阱。
战至中午,除了几个支撑点外,西里古里城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被中国伞兵控制。
在市内实施清剿作战的同时,伞兵团一部在市郊的开阔地上清理出一片可供直升机临时起降的场地,转运重型装备。在临时机场投入使用后,包括12管107毫米63式火箭炮在内的大批装备被输送过来。
西里古里的地形简直就是为63式火箭炮长的。首先,城市北部和东部有山脉环绕,炮兵对山下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射击视角。其次,众多的印度军人奉命保卫防御支撑点,而防御支撑点与市区人口稠密区有段距离,地形更加开阔,解放军可以放开手脚大胆集中轰炸三个防御支撑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当地居民的伤亡。
到中午时分,解
放军对西里古里的总攻正式展开。四面八方涌来的解放军目标指向中央火车站,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印军藉助建筑物拼命防守,双方的激烈战斗造成了重大的间接损害,包括医院在内的众多建筑被夷为平地。而印军当作防御据点的邮局大楼和银行大厦早在火箭炮密集的轰击中轰然倒塌,华为一片瓦砾。印军手中的重型武器,自行火炮和坦克无法在近战中发挥作用,只能被当作街垒使用。成批的T-72B坦克,在解放军的反坦克导弹轮番打击和火箭炮轰击中被摧毁。所以真正能够威胁到解放军的只有印军的俄造“短号 ”E型反坦克导弹,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苏联时代的RPG-7(40毫米)、RPG-18(64毫米)火箭筒。这些年来,印度人忙着花钱买航母和战斗机,对陆军装备的更新速度明显放慢,以至于部队还在使用这些可靠性不高的武器。但是虽然这些反坦克武器老旧,但是伞兵团装备的都是轻便装备,面对静破甲深度都达到400毫米以上的火箭筒,伞兵战斗车还是不堪一击。
针对印军顽抗,解放军迅速改变战术,调整机械化部队队形。先用架在伞兵战车上的25毫米机关炮对印军可能活动的阵地进行高密度扫射。这些机关炮原本是用于打击轻型装甲目标,但经过战地改装,可以瞄准建筑物的高层进行火力压制,它能以2000发/分钟的射速穿透大多数建筑物。机关炮扫射完毕后,解放军就使用战车上的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对敌实施精确打击,连人带屋子一并轰掉,这种战术收到很好效果。印军组织的反坦克小组经常在远距离就被干掉,基本上构不成威胁。
为应对这些武器,接受过美国顾问训练的印军往往选择近距离战斗,解放军则大量部署步兵近距离保护坦克,专门对付印军的反装甲小组。而占据制高点的印军狙击手又常常将步兵打的不敢挪窝,在进攻作战中,为防止印军射手进行有效瞄准,解放军的伞兵战斗车不得不大量释放烟幕,但烟幕同样也遮盖了前线指挥官的手势和手臂信号,并且干扰了驾驶员的视线,因而降低装甲部队推进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
下午四时许,西里古里守军已经全线压缩至中央火车站一带,处境已经极其危急,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当闻知西里古里情况不妙,米戴尔吓得一身冷汗。一旦西里古里失陷,自己将被孤立在东印度,不要说拯救阿里师,就是自己也是死路一条。他一面呼吁新德里派兵解围,一面紧急从其他方向上抽调援军,但为时已晚。布内尔旅紧急从马尔城回援,但在31号公路,他们遭到中国航空兵的猛烈轰炸,伤亡惨重。在抵达西里古里时他们却没有多少重武器,守备旅存亡绝续,就看他们白己了!因为布内尔已经无力发动攻击。
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境,米戴
尔一时慌了手脚,竟下令布内尔返回马尔城与自己合兵一处,攻占马尔,固守待援。布内尔接到米戴尔的命令想拒绝执行,他认为那简直就是死路一条。但参谋长告诉他,这是唯一的办法。布内尔不得不再次踏上31号公路。
就在布内尔的部队到达西里古里外围后,解放军的侦察兵们踏着几乎齐脖深的积雪爬上了3600米的山脉,在雪地里只能看见他们的头。他们脚上的皮靴全被磨烂了,而队员们一直爬上了山顶。布内尔的部队走进了山区后,他们就用雪崩替代了弹药,本应从上往下向印军攻击,他们通过制造雪崩把敌军卷下山去。当布内尔再次回到西里古里城下时,他手中的部队已经不足300人,而且个个是筋疲力竭,浑身冻疮,衣衫褴褛,除了投降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在马尔解围之后,守卫马尔的装甲团迅速撤离马尔与山地旅合兵一处。在正面迎击回撤的米戴尔。到10日夜,解放军在马尔城投人的兵力已超过9000人,外加100余辆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火箭炮团的WS2火箭炮封锁了长15千米、宽4千米的31号公路走廊地带,使东印度战区的5000多名印军官兵陷入绝境,“回家无门”。
解放军南线前敌总指挥,彭克炯少将向困在莫扎卡山区的米戴尔发出战场通碟:要么放下武器,立即投降,要么等待被完全消灭。米戴尔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在阿里之前就被歼灭,在权衡再三后,他始终拿不定主意。,直到布内尔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他才最终选择了投降。
当印度军人灰头土脸地走出工事时,狂喜的解放军士兵纷纷朝天鸣枪,在西里古里争夺战中,号称精锐的印军第4机械化师被彻底歼灭,共损失步兵12000人,解放军共缴获89 辆坦克,缴获201辆装甲车,外加大量高射炮、自行火炮等,这几乎是东印度驻军的全部家底。加之阿里师被围困一个月之间,兵乏将疲,弹尽粮绝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事实上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印度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东印度的控制能力。
米戴尔和阿里率领的精锐山地师在东线被全歼的消息极大的刺激了印军。本来心高气傲的印军被中国军队这样迎头痛击,马上军心动摇。特别是从内陆增援东部的步兵师的士兵们本来就对高原气候很不适应,在得知驻守此地多年的山地师都被迅速歼灭后,心里更是害怕会重蹈他们的覆辙。于是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多,尽管前线的军官采取了很多办法都无法阻止。
总参谋长辛格拿着送到手中的报告也无可奈何,尽管公开处决的逃兵达到了120人,但是就在最后一次集中处决20名逃兵的当天,又有457人逃跑。辛格只得下令前线部队向内陆收缩,构筑第二道防线,沿途采取一切办法迟滞中国军队进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