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卫星不是已经被干掉了吗?”
“还有美国的卫星。”鲁云翔分析说。
“你的意思是日本还有一个军事指挥中心在和美国人进行情报交换?”
“是这样的,而且这个指挥中心应该离这里不远?”
“你怎么确定的?”
“很简单,日本大部遭到电磁脉冲打击,军队的指挥系统基本瘫痪,能将这么多部队集中部署到咱们的主攻方向,说明他能够联系上这些部队。我们这几天的进攻受挫,估计当面之敌最少也有一万的兵力,往多了说可能有三万。虽然咱们远征军人数只有几万,但是加上辅助作战的海空军还有航天军足有二十万人,我们要是连他们都拿不下来,岂不是会耽误大事!”
“日本人是靠什么联系上这些通讯设备被毁的部队的呢?”
“很简单——传令兵。”
“那么他一天能跑多远?也就是二百公里左右,咱们的先头部队在轰炸后三个小时就开始登陆,他组织起这样的防御最少也需要48小时,也就是说这些部队就是指挥中心24小时内可以调动的部队,换句话说指挥中心就在离这些部队24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内。”
“咱们要赶紧消灭敌人的指挥中心,一旦日军重新集结,组织反扑那就太危险了。”
“我想应该重新制定作战计划,首先拿下日野,然后再从战俘口中瞭解相关情报,消灭敌人的指挥中心。”
“事不宜迟,我马上去通知东西集团军羣的司令员来开会。”
日本人能在立川迅速组织起防御来,与事先的精心准备不无关系。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人的帮助。中村在会见麦卡恩时当面向他提出美国向日本提供必要军事情报的要求。麦卡恩回国后就将日本政局变动首相更迭的情况做了汇报,同时对于日本首相提出的情报合作的要求当面告诉了沃森总统。沃森对此不置可否。但是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坐不住了,虽然沃森总统不愿意这么早就直接卷入这场战争,但在军方主战派的压力之下,他同意情报部门重新恢复与日本的情报联系,并且派遣情报人员进入日本,与日本共同重建情报交换中心。
对于这些安排,沃森格外谨慎,他担心一旦被中国发现蛛丝马迹会给美国将来的介入带来隐患。因此他要求情报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因此与日本人的情报合作,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秘密恢复。
远征军总司令鲁云翔在取得两位集团军司令官的一致同意后,立即责令参谋部变更原来的进攻计划。为了保密,他亲自带着新起草的作战方案直飞北京。新方案拟利用日本人将兵力集中于右翼的部署,征调民航客机和大型运输机将作为后备队的第三十八集团军迅速空运至静冈,然后隐蔽地调往左翼立川
,对立川发起总攻击,控制日野到立川的铁路并切断日野守军退路。这样,以8万优势兵力同时两面进攻,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对于这样重大的部署变动,国防委员会的意见不能统一,无法作出决定,心急如焚的鲁云翔亲自去向军事委员会主席面陈意见。
谭总问∶敌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
鲁云翔答:“如果失败,我愿领罪责!”
“这不是谁领罪责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战局和无数士兵的生命的问题,马虎不得,草率不了。”
“可是战局瞬息万变,一旦让日本鬼子缓过这口气来,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谭总沉思了一会,问:“下一步作战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希望航天军可以协助我们摧毁美国的侦察卫星。”
“现在还不能这样干,我命令他们干扰美国的侦察卫星,为你调动部队和重新部署创造条件,你看如何?”
“谢谢首长。”
“你还是抓紧时间向其他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说明一下你的计划,我现在就召见大家开会!”
午夜三点,鲁云翔的作战方案最终得到了国防委员会的批准。
兵贵神速,当天夜里调动部队的命令就下达了。第二十七集团军继续摆出攻击姿态迷惑敌人,第三十八集团军所属三个师则越川河向左翼战线秘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露目标。
航天军也奉命对美国的侦查卫星实施干扰,美国侦察卫星在过顶军队调防区域时都遭到了地面移动激光器的照射,造成短暂的光学元器件失效。他们进行战术侦查的远程无人机有的被地面炮火击落,有的受到强干扰始终不能进入预定侦察区域。
因此鲁云翔的调兵行动几乎几乎瞒过了美国人的耳目。但是这样大的行动,不会一点纰漏都没有。
后来当美国电子侦查卫星发现立川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增高时才引起警觉,通报给了日本人,日本人误以为是自己指挥中心的通讯讯号被侦测,没有当回事。
很快,第一批中国士兵出现在立川阵地面前。紧接着,潮水般的中国大军继续向立川的铁路沿线涌来。此时日本人才反应过来,美军监测到的是中国的通讯信号,但毕竟迟了一步,已经来不及抽调更多的援军了。
守备立川要塞外围的是当年曾帮助谷村平定叛乱的第4空降团。当年指挥先遣分队率兵进京的指挥官,现在已经升任团长,他就是佐佐木一郎大佐。
佐佐木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他仔细观察了地形,发现自己驻守的小高地植被茂盛,身后是一片长约500的开阔地,而这片开阔地就在立川要塞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应该是安全的。自己手头的兵力只有大约1500
人,重装备几乎没有,只有几门轻型105榴弹炮。要想在这里驻守必须修建永久工事,而这里的丛林地形就是他最好的掩护。只要依托这片丛林,完全有可能将中国军队拖住,最起码他们要付出数倍的代价才可能通过这里。
佐佐木一郎决心将556.4高地建成坚固的要塞,以556.4高地为核心阵地,紧挨着的两个山头为主要防御地带,山上的密林里则是以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日军的防御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阵地为主,混凝土工事与地形有机结合,并有交通壕相互连接。交通壕上覆盖了两米厚的木头。炮兵阵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尽管牺牲了射界,却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轰击下生存能力。火炮和通讯网络都受到良好保护。
针对丛林的作战特点,佐佐木在树林里埋设了大量地雷,预设的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构成密集的火力网,所有武器的配置与射击目标都进行过精确计算,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工事修筑差不多的情况下,佐佐木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试验。试验表明,数枚203毫米口径的重炮直接命中工事内部依旧安然无恙。这完全得益于那两米厚的木头,这些就地取材的木头,富有弹性,可以很好的吸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佐佐木对此很有信心,他坚信在弹药与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工事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个把月不成问题。
同样看上这片高地的还有日本战略专家,立川要塞副司令山本熊太郎将军,他在监工修筑要塞时,就曾建议将要塞与外围坑道打通。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化,日本的威胁明显减小,时任日本内阁,正忙着消减赤字,把本年度的国防预算压缩了。就这样隧道挖掘工作因为资金不足而搁置了下来。 藉着现在的机会,他想重新挖通这条地道。但于时间不够,当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时只完成了70%,约8公里,而高地与要塞没有坑道连接。
佐佐木最担心的是这批日军新兵多,没有在战争时期的坚强毅力,所以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战术。佐佐木规定了近距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战术,还严禁冲锋。他将保存有生力量放在了首位,因为他明白只要拖住中国军队就是胜利,杀伤人员不是最终的目标。以往日本的指挥官总是鼓励士兵每一人至少要杀死十个敌军。但狡猾的佐佐木则下令,尽量不要杀死没有实质威胁的敌人,要杀伤他们。因为佐佐木知道,进攻的中国军队人数有限,每杀伤一个士兵就会拖累两个士兵:一个负责运走伤兵,一个负责保护伤兵。而中国军队均不会向二战日本那样杀害伤兵。守军得到的命令是尽可能的向敌人腿部以下射击,打残敌人。
佐佐木的这些苦心经营,确实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使立川战役成为艰钜的攻坚战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