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30日,柏林的枪声逐渐停息了下来,随着柏林的全面占领,尤其是希特勒的尸体被找到了,整个柏林战役算是圆满结束了,人民军在付出了十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占领了这座城市。
跟随者这场战役的结束,1945年5月——6月,中美之间展开了最后一次会谈,这次会谈的地点就在柏林,因此被称之为“柏林会议”。此次会谈确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新内容,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称之为“炒冷饭”的会议,充其量也就算是对“温哥华会议”的重新确认,当然也包括对战犯的审判。在7月份,中美两国同德国临时政府进行谈判,意图签订和约。
首先,此次会议决定美军进入柏林西部,作为战胜国的美国有权派出自己的武装力量,作为象征在西柏林驻扎。从这一时期开始,东面的中国和西面的美国,两国开始共同控制柏林,而英国、法国则被中国政府完全排除在外,无权进入柏林。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控制东柏林,而西柏林则成为西方世界的桥头堡。
后来,在1947年,中国政府扶植德国东部地区的政党——德意志国家工人党上台,建立了亲中政权,成立了东部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东柏林。美国政府也于同年扶植德国西部的政党——德意志民主同盟上台,建立了亲美政权,成立了西部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波恩。从此德国陷入分裂之中,成为了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最前沿阵地,无数的纷争都围绕着柏林而发生,因为这座城市也分裂了,西柏林成为了国中之国,成为了东德中心位置的一个盲区。两德边境线为:汉堡(属于东德)经易北河——赛藤运河——东德图林根省西面的的图林根山脉——美因河下游——佛兰克山脉——莱希河——最后达到奥地利北部山区。
与此同时,在奥地利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奥地利也一直被中美双方分区占领。当中国在东德抢先建立亲中政权的时候,美国也果断的在西奥地利建立了亲美政权,成立了奥地利联邦共和国,首都兰德克;之后仅两个月的时间,中国在东奥地利建立了一个亲中政权,奥地利民主共和国,首都维也纳。从此奥地利也陷入了东西分裂当中,从那一天开始也成为了一个火药桶。
至此,从芬兰与瑞典的边境线一直经过波的尼亚湾——经过东德的汉堡——再到东奥地利的克拉根福——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边的德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缓缓落下了,欧洲陷入了东西两个方面的分裂对抗状态。
在这幅铁幕的西面,美国纠集起了西欧的全部国家组织起来,通过经济援助法案、战后重建法案等等,使得西欧的国家逐步恢复起来。在1948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包括英国、法国、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奥地利、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丹麦、冰岛、加拿大共同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4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又加入了这一组织。
早在1945年,美国为了控制住西方世界的经济,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西方国家连同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共同加入了这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布尔顿森林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当中,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又与美元挂钩,于是确定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绝对经济霸主地位。而其他国家都成为了美国的产品输出市场、资本输出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提供场所。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知道到了后来的冷战中期,由于军备竞赛的压力,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才受到了挑战与威胁,进而霸主地位才逐步受到动摇,最后成为几大经济集团之一而已,难以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进行控制了。
此时的刘仁俊也是毫不客气、针锋相对,存在于自己大脑当中的后世痛苦的回忆告诉自己,必须要抓住这一机会,彻底树立起中国超级大国的地位。1948年年底,中国牵头,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等十五个国家;在欧洲的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东奥地利、希腊十八个国家;共计三十四个国家在北京签订了《泛大中华同盟友好互助条约》,并且成立了泛大中华同盟友好互助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刘仁俊根据后世的经验教训,当时的中国政府考虑到南亚局势的复杂性、中东民族矛盾的尖锐性、还有在非洲地区的诸多问题,为了维护联盟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没有将南亚各国、西亚中东地区各国、非洲东部和南部各国卷入自己的这个条约组织,让这些国家都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之上。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经济与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首先是在经济上成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经济互助联合委员会”,即后来的“经互会”。中国通过多种手段直接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东欧地区投资兴建大量基础工程;并且通过大量低息、无息、缓息贷款对上述地区进行资本输出;为了直接对上述地区进行扶植和帮助,中国也对这些地区进行物资援助和大规模商品输出。
1946年,为了结束战争状态的国际形势,也是为了抑制住战争的再次爆发,中美两国商定成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的核心组织是安全理事会。中美两国成为了最初的两个成员国,享有最为核心的至高权力,成为了安理会永久性常务成员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朝鲜、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八个国家也成为安全理事会常务成员国,但只具有表决权,不具备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议案的的一票否决权,其余国家仅仅只是安理会成员国。
毫无疑问,这次战争的赢家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对于中国来
讲通过这场战争这一契机,发生了太多太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大的事情莫过于这个千年帝国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千年帝制被共和制度所取代了。而在上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中国失败了,他失去了全部的殖民地,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是通过这一场战争,他又回到了世界超级大国的位置,成为了能够主宰半个地球的世界性霸主,毫无疑问,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一个超级大国真正的崛起了。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中国军事力量上的变化了。
从1945年实现停战以来,世界暂时进入了和平状态。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这就标志着新世界的冷战开始了。中国的领导人明白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在短期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出战争手段之外的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冷战的双方来讲,军队的建设无疑要放在第一位重要的地位。这也就是刘仁俊所提出的冷战理论,再加上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刘仁俊将军队的建设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位置上。
这样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糖果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但是没有子弹是无法生活下去的。中国要想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要想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必须置国防建设于国家建设首位,将军事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视军事任务为其它各项任务服从和围绕的中心。”在这样的“先军政治”军事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人民军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人民军队在国家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由于坚持以党治军、以党治国的方针,同时也是为了维护铁血党在全国的统治秩序,人民军内部实行了军队政工制度,最高军事统帅机构就是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人民军国防部直接隶属于铁血复兴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并且领导着共和国的一线武装力量。在国防部下面,是人民军的最高层四个总部和五个军种司令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战略火箭部队司令部、国土防空与航天部队司令部。同时还有一些机构直属于国防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等。
总参谋部下辖的二级部有:作战部、情报部、监察部、作训部、人事部、通讯部、队列部、兵种部、军械部、动员部、警卫部;总政治部下辖的二级部有:干部部、组织部、保卫部、羣工部、青工部、直工部、宣传部、联络部、教监部;总后勤部下辖的二级部有: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卫生部、军械部、军交部、车船部、油料部、物资部、营建部、生产部、管理部;总装备部下辖的部门机构有:航天科技研究院、航天科工研究院、装备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兵器工业研究院、军事通信工程研究所、军事信息工程研究所、军事情报研究所、武器装备采购部、武器装备试验检测部、驻军工企业管理部等。
陆军司令部是一个军事行政机构,下面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装甲兵总部、炮兵总部、轻步兵总部、技术兵总部、陆军航空兵总部、战术火箭部队总部。这些部门在平时负责对下属的相应管理部门和各个军区、方面军相应兵种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行政命令的管理,但一线全部部队的指挥权统一归各个军区及各个战略集羣司令部所有,战时由总参谋部统一指挥。
空军司令部是一个军事行政机构,下面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前线航空兵总部、战术防空兵总部、远程航空兵总部、空降兵总部、战略运输部队总部。这些部门在平时负责对下属的相应管理部门和各个军区空军相应兵种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行政命令的管理,但一线全部军区空军部队的指挥权统一归各个军区空军司令部(兵团级单位)所有,战时由所在军区司令部或者各个战略集羣司令部统一指挥。但是常规战略轰炸部队、战略运输部队和战略空降部队平时是直接隶属空军司令部的,这些战略部队将在总参谋的统一指挥下划归到一线的各个军区级单位,为地面部队的作战提供支援。
海军司令部是一个军事行政机构,下面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海军航空兵总部、水面舰艇部队总部、潜艇部队总部、岸防部队总部、海军陆战队总部。这些部门在平时负责对下属的相应管理部门和各个大舰队相应兵种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行政命令的管理,但一线各个大舰队的指挥权统一归各个大舰队司令部(兵团级单位)所有,战时由所在军区、战略集羣司令部统一指挥。
战略火箭部队司令部是一个作战指挥机构,它直接隶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共和国的核武器控制权由最高领袖直接掌握,但是安全钥匙分别由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两人分管,要三个部分的密钥组合在一起时,才能有效指挥战略火箭部队。机构设置上包括战略火箭部队参谋部、战略火箭部队政治部、战略火箭部队后勤部、战略火箭部队装备部。战略火箭部队分为陆基导弹基地司令部、海基导弹基地司令部、空基导弹基地司令部,直接管理分布在全球的所有导弹基地。
国土防空与航天部队司令部是一个军事行政和作战指挥相结合的机构,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国土防空部队总部、航天部队总部。在平时国土防空部队总部直接指挥全国甚至全联盟的战略防空战区,但是在战争爆发后,中国本土和华约组织分散在三大洲的其他成员国将被划分为若干个军区级单位。战术、战役性的国土防空部队将划归所在地区军区级单位指挥,而战略性质的防空力量(战略轰战截击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航天部队仍然由防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直接由总参谋部下达作战命令。
也就是说,人民军在亚洲地区(包括本土)的八个军区和西亚、欧洲、非洲地区的五个战略集羣都是大军区级单位,他们与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战略火箭部队司令部、国土防空与航天部队司令部是完全平级的。只是五大军种司令
部(除战略火箭部队外)主要是和平时期的军事行政工作,而十三个大军区才是平时训练、考核及战时指挥具有真正实权的作战指挥部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民军战略火箭部队和国土防空与航天部队的作战任务特殊,他们的指挥权全部集中在军种司令部手中。因此,八个军区和五个战略集羣的司令部在战争时期只能直接指挥陆军、海军和空军的相应部队,各军区司令部要在取得更高一级授权(最高领袖亲自批准)后,才能指挥战术核武器部队和战区性国土防空部队。
在冷战中,中美双方对峙这样的新国际形势下,总体态势就是中国占据着亚洲,同时非洲的东部及南部、几乎整个印度洋、西太平洋大部分、欧洲东部地区也成了中国的势力范围。
为此,在中国的国土上(包括后世的西伯利亚)以及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固有的绝对势力范围内划定了军区,换句话说就是将整个亚洲划分为八个大军区。而在二战中新拓展的势力范围(即东欧、西亚和非洲东部、南部地区)组建五个战略集羣。
北京军区:司令部在北京,所辖区域是内地的华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东部、江淮北部等地区。
南京军区:司令部在南京,所辖区域是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海南、台湾)、琉球羣岛、马里亚纳羣岛等地区,司令部位于宁波的西太平洋舰队也归该军区管辖。
兰州军区:司令部在兰州,所辖区域是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地区)、西北地区(除新疆之外)。
新疆军区:司令部在乌鲁木齐,所辖区域是整个新疆地区、蒙古高原(后世贝加尔湖以西)一直到里海沿岸包括整个中亚地区。
沈阳军区:司令部在沈阳,所辖区域是东北地区、朝鲜、日本羣岛、整个兴安岭地区(包括库页岛),司令部位于海参崴的北太平洋舰队也归该军区管辖。
北方军区:司令部在定北(原来苏联的新西伯利亚),所辖区域是整个贝加尔湖以西的西伯利亚地区。
东南军区:司令部在狮城(新加坡),所辖区域是中南半岛地区、马来羣岛地区、整个南中国海、所罗门羣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司令部位于狮城的南太平洋舰队也归该军区管辖。
远东军区:司令部在抚远,所辖区域是整个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至北冰洋的沿海地区。
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欧、东南欧地区,人民军派出了大量的训练人员和大批顾问团。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得以有效控制华约组织各个成员国的所有武装力量。为此,人民军特意设立了华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统一协调指挥成员国部队。因此,这些部队的指挥权在平时不归各个军区所有,只有在战时军区一级指挥机构才可与武装力量联合司令部协调指挥特定战区内的华约组织所有的武装力量。
在非洲、东欧、南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人民军没有设立军区一级的作战单位,而是改为设立由中国的人民军总参谋部统一指挥的战略集羣,而战略集羣与亚洲地区的军区是完全平级的。
在欧洲地区组建了北部集羣(驻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部集羣(驻守在以俄罗斯欧洲部分广袤平原为中心的地区)、南部集羣(包括黑海沿岸的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中欧地区以及巴尔干地区)。除了部署相应的陆军、空军部队外,海军为此组建了管辖波罗、巴伦支海的北方舰队、和归南部集羣领导的黑海舰队。
在非洲的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组建了非洲集羣(包括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利亚、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南非等国),同时海军组建了司令部位于图阿马西纳的南部大西洋舰队。
在南亚地区组建了南亚集羣(包括巴基斯坦国、印度斯坦国、恒河共和国、德干共和国、克什米尔——尼泊尔缓冲地带、阿富汗、斯里兰卡)司令部位于科伦坡的印度洋舰队也归该集羣管理。
在西亚地区组建了西亚集羣(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波斯湾沿岸地区,也管理埃及西奈半岛驻军和在叙利亚的驻军部队),司令部位于叙利亚的斯图塔尔的地中海——红海舰队归该集羣管理。
这样就可以看出,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区,华约组织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人民军的八个大军区和相当于军区级单位的五个战略集羣,但是这十三个大军区级单位的指挥权是在人民军总参谋部的手中。而作为中国军队的辅助性武装,三大洲的仆从国的军队,他们的实际指挥权是在华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手中,各个国家的国防部都是听命于华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
这样一来,当战争爆发时,华约组织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部队就会被两个总参谋部指挥,这将是绝对混乱的状态。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中央军委决定在战争时期将设立比军区级单位更高一级的战略司令部。战略司令部必须接受最高统帅部的直接领导,此时的人民军总参谋部将起到传达命令和辅助性参谋作用,而华约武装力量参谋部甚至只有督军的作用。
在预案中,将设立本土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印度洋司令部、欧洲司令部、非洲司令部等五大司令部和中东、北极、大洋洲、拉美等框架司令部(即当战争波及到这些地区时才会设立)。
这些司令部里,最主要的战略方向的司令员将由人民军副总参谋长或华约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来担任,继而统一指挥该战略方向上包括中国和仆从国在内的整个华约组织的全部武装力量。当然,这些新任的司令员军衔会不会从主帅提升为元帅就要视战争规模而定了。
我们的话题转回战争刚结束后的时间,那正是1945年的8月17日,中美对德和约终于签订了,而在19日,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中国政府决定要举行一次空前规模的胜利阅兵式,刘仁俊也将亲自出席,他准备用这场阅兵为此次世界大战的中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章完)